帶心/心事

這週學校的教師週三進修(2/27),內容是教師讀書會(一個月一次)。[@more@]

大家讀的第一本書是由龍應台女士和其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2007, 天下出版社)。儘管讀書會非我校教師常態性的討論聚會,但老師們仍不吝地分享了他們的閱讀感想,以及從中與自身教學工作的關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老師提到的:帶一個班級,要能夠帶到學生的心。帶一個班級能夠進到「帶心」甚或與學生「交心」的境界,相信是所有基層導師的最深期許或心願。但這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什麼是帶心,本身是個抽象的概念,而那個心能夠讓老師帶到什麼樣的地步,呈現出何種樣貌,也實在是難以言喻。有的老師會說,帶心,就是學生能夠放開心胸地與老師分享他們生活中的想法;有的呢,則會以默契二字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我而言,雖長期擔任班級導師,卻很少去想帶心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始終覺得:無論老師再怎麼樣的努力,師生之間還是有一條無形的界線;而學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師長即便宣稱自己是他們的朋友,也會因彼此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出現帶有張力的安全距離。

這樣的一個距離,胖胖老師在昨日(2/28)同我分享了他的遭遇:

「老師,228為什麼要放假?」
「為了讓他們知道為何會放假,就這麼一節數學課,被我挪用整整講了一節…有學生說:『老師,你好厲害,什麼都知道』。聽學生這麼一說,我發現自己轉得還蠻快的…」
是啊,老師什麼都知道,但就是不知道你們的『心事』!

每個人都有心事,會將這些內心事同誰分享,對大人來說,自有選擇。學生呢,我相信他們也要有自己的選擇權—-或許老師會自私地認為,她/他該是孩子們的首選—-不管是同儕,還是其他人,老師只能不斷在後知後覺的過程來累積經驗,試著讓自己,有機會在孩子們未吐露的心事中,搶先一步扮演先知的角色—-給予殷切的提醒,與滿滿是關懷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