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式=又要聽一堆話了?

結業式當天,聽到很有意思的一句話。[@more@]

某班導師集合班上的學生準備到綜合教室參加期末的結業式,該班有位學生的反應是:「又要聽一堆話了…」。是的!結業式除了頒獎之外,就小學校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長假的生活指導,但是師長的千叮嚀、萬交代,學生真的聽進耳裡了嗎?對老師而言,多會認為該說的話必須說,因為這是責任,而我們也都期待每位學生都能領會到師長的用心(最消極的想法,不外乎是「我把該說的給說了,至於要不要聽在於你了」)。只是,長期下來,結業式被儀式化、成為學校例行公事的結果,反而使老師的關心與教導,在學生的感受是「又要聽一堆話」,這個落差(質變)還真是不小。

在學校裡,類似的儀式所形成的潛在課程不在少數,不過老師也多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改良儀式的進行方式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以學生朝會為例,在古早這一無聊的集會,幾乎淪為枯燥的聽訓時間,台上的師長講得口沫橫飛,多數學生卻巴不得時間趕快結束。改良之後的學生朝會,老師們鼓勵學生多上台發表、演出,希望他們主動勇於上台展現自我,培養自信心。這樣的改變需要耐心與時間,讓學生慢慢地將恐懼的陰影從心中給驅散,並有一個正向的想法來看待上台這回事。

改良學校的儀式,並不保證潛在課程就此完全消失,但我們期待它的確能從改變當中,傳遞出潛移默化的教導效果—-即便是要聽一堆話,也要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這從他們的眼睛與表情可以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