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詞彙,不容易出現在學校課程裡—-尤其是編寫至教科書當中—-有一小部分會透過老師所舉的事例,課堂上稍稍地提到或帶過。[@more@]
這些詞彙所反映的,往往是某個族群、家族、性別團體、不同世代的生活觀和態度。最近,我從學生的學習日誌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語詞,叫做「認命」,使我不禁好奇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他所謂的認命指的是什麼意思。這也讓我想到,在我們的文化裡,認命總是帶著宿命論的色彩,透過各種教育方式代代相傳,要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容忍丈夫拳腳相向的家庭暴力即是一例。不過,也正因為有一些女性前仆後繼的「不認命」,硬是為自己的人生路闢出一條路來,才重新改寫了認命的定義。
我不清楚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中,是在什麼時刻體悟(或稱作學習)到認命這兩個字的意義。但我相信在學校教育這樣的情境裡頭,不必老師教導字義,學生會懂得什麼叫做認命(不可否認的,老師攻擊性的語言往往會給予強烈的負增強)。例如,當一位孩子感到功課開始跟不上,聽不懂數學課老師在教些什麼,之後他漸漸懷疑自己的腦袋是否比別人笨、記憶力比別人差時,認命這樣的字眼會出現在他對自我進行評價的經驗世界裡。
而在學校,認命二字有時不會被明說,但會透過一些措施、制度等潛在課程來加以傳遞。弔詭的是,這些潛在課程普遍上有一套說詞,多是鼓勵學生要知天命(知足)但不認命。學校老師要學生不認命的方式,基本是只是強調個人式的努力「是有機會」讓自己獲得改變—-有些教育工作者還因為學生太過認命而感到憤怒、失望。而對於教育環境裡的一些非教育或反教育的措施,大多數的老師是和學生一樣的認命,有一小部分甚至會死命的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