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探究:說故事不是那麼的簡單!

有時我在想,將敘事法與做研究併置在一塊兒思考,雖為研究者帶來不少美麗的憧憬,卻也是危機重重,問題就出在「說故事」這三個字。

[@more@]「敘事法」、「敘事探究」在目前的教育學方法論之中儼然已經是一座新燈塔,但有些時候所謂的「敘事」卻是個可怕的黑洞。…敘事法和隱喻法中都含有「語意革新」的意謂…在討論文學美學的人看來,敘事探究是給詩人或故事作者的方法,而不是給查問「事實」的人。…我要說說我對於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一些牢騷了。有很多宣稱使用敘事探究的研究者,其實只是在採訪故事。這種「研究法」最大量的使用者就是無以數計的「跑新聞工作者」。每天每天,我們在各種各樣的「傳播媒體」上看見、聽見這些數以噸計的報導垃圾。然後,我們的研究生乃至學者們都在模仿這種垃圾製作法。其中,除了搬弄簡單的一語雙關俏皮話之外,常常沒有任何「新東西」。沒有隱喻,也沒有敘事,而最沒有的就是任何方法。採訪報導不是方法,而我更擔憂的是:聽故事也常常不是方法。唯一可能的方法是對話,然後,更重要的是,不要把作者權讓渡給那個原始的說故事人。研究者參與對話的理由是要重新抓取故事,為它鋪陳一個「語意革新」的情節,而不是要把「事實搬上螢幕」(宋文里, 2002: 160-161)。

前些日子參加一個論文研討會,會中一位擔任回應人的教授,就方法論的部份質疑我在論文裡所寫的,究竟是那位X老師的故事,還是我個人的故事;此外,他還質疑我所說(寫)的故事是不是「真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他也加上一句「我個人對於敘事探究這樣的研究方式並不是很熟悉…」。聽了該位回應教授的意見,我腦海裡立即浮現了宋文里老師所寫的上述那段話。其實,我認為以說/聽故事作為研究方法基底的敘事探究,是難度頗高的一種研究方式。「說故事」,絕非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尤其欲透過探究把一個故事給說得好。但也因為「說故事」這樣的字眼,讓許多對敘事探究趨之若騖的研究者或多或少產生了一種輕浮或輕視的心態。在我們的教育現場,需要更多有力量的故事,在說故事和聽(再述)故事之間,我想也為學校教育工作者開啟了對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