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遴選制度,早被搞髒?

今天中時、聯合兩報的地方版,都出現了一則關於某校校長欲參加遴選卻被教育局長官逼退的新聞。

[@more@]

報導中,雙方陳述他們所認知的「事實」,或者提出相關反駁之意見。兩方各執一詞,被逼退氣得辦退休的校長說長官有介入,而長官則極力否認,問題的焦點很清楚的集中在:教育局的長官是否將那隻看不見的黑手伸入校長遴選制度?

基本上,遴選鬧出的這樣的新聞(醜聞?)來,即表示這個產生學校校長的制度(遊戲方式)是有問題的。然而,這幾年下來,我們也看到教育局總是把問題歸咎在「教師代表」,只是想從遴選委員的產生去做微調,殊不知最大的問題癥結是在自己身上。

遴選的根本精神不過是想體現學校教育一種民主參與的展現,喝過杜威的奶水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這道理(詳見《民主與教育》一書)。弔詭的是,老是講友善、講民主的教育圈子,好像只會一張嘴講,行動實踐卻又往往是另外一回事,總愛搞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玩意兒來。而表面上打著不干涉、不介入、尊重遴選委員決定等口號的教育局,其實「內情」如何,縣內各校早就心照不宣,配合玩玩「遴選上的校長是…」此一拆得獎信封、故意搞得神秘兮兮的無聊把戲。要不然,每年怎麼會有那麼多有關校長遴選的「內幕新聞、小道消息」在各校、各師之間流傳放送?—-莫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道理,大家都懂啊!

如果連參加遴選的校長都有某校已被「欽定」的感受,這的制度 ,似乎早就被搞髒了。在渾濁當中,若還堅持它的清澈,我們就真的不清楚這顯示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