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

下課時,常常聽到學生在那兒幹嘛來、幹嘛去的。[@more@]

說實在的,現在的學生很有意思,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老師有事情叫他/她,孩子的回應很自然的兩個字脫口而出:「幹嘛?」,然後原地動也不動的望著老師看。

大約十幾年前,那時的學生不是這樣的反應,有些是楞在原地,接著老師招招手,像叫小狗一般的把孩子給招呼過來;有些是喊「有!」不然就是「嗯」,然後快步走向老師。我很好奇這樣的轉變是怎麼出現的,而我們又是如何接受這一聽來有些刺耳的回應方式,讓它習慣成自然?會不會是同儕互動的口頭問候語,移轉到師生互動?也許有的老師不覺得刺耳,因為校長或主任有事找他時,叫了一聲「王老師」,這些長官或行政人員在辦公室聽到的一樣是「幹嘛」二字;而他的學生有問題請教他,他也同樣「幹嘛」…。

不過,仍有部分的老師會(有些生氣地)跟孩子說:「老師叫你時,不能說幹嘛,要說『有什麼事』,這樣子沒有禮貌…」,當然我們也知道這樣的教導方式是沒有什麼用的。下一次你叫他的時候,他還是跟你「幹嘛」。而到處充滿著「幹嘛」聲音的校園,多麼特別!

不知道廿年或卅年後,當我們有事情找學生來,他們的回應詞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