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評鑑除了忙於準備評鑑資料外,如何做好招待委員一事,頗費思量。[@more@]
就學校接受評鑑的脈絡來看,究竟什麼樣的待客之道才算是合宜,教育局似乎很放心(也很放任)的交給學校去處理。然而,這樣的放心恰恰成為學校費心揣摩的負擔:打從一開始,就得探聽是哪些委員參與這次的評鑑,準備來個投其所好—-喜歡吃什麼點心?喝什麼樣的飲料,茶呢?還是咖啡?這些還是小問題。更大的問題是:學校要用什麼樣的「場面」(第一印象)來製造賓至如歸的感覺?
說也奇怪,平常不是很注意外表容貌的學校,在校務評鑑前突然來個大整型—-從蓬頭垢面、穿得邋裡邋遢的模樣,搖身一變,打扮得花枝招展、妖嬌動人。只是,這過程中不免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之窘境,本來淡妝就很美的,偏偏塗個血盆大口才甘願!更誇張的是,明明就沒錢可以添新裝的,竟也為了評鑑猛刷卡而不管自己是否可能淪為卡奴一族(反正有人會埋單)。有些學校平時難得為校園多添一草一木,評鑑一到,卻肯花錢租個造景盆栽來點綴校園。
校務評鑑猶如教育局送給了學校一雙象牙筷子,學校獲得這雙筷子卻發現校園裡的碗盤配不上,接著發現餐桌椅也不行,竟連客廳都重新裝潢,這所費不貲啊…。,此外,大家見怪不怪的是:明明教育局給了一千元要學校打點委員們的餐點,可學校就是有辦法弄生出一個聲勢不會輸給連戰先生曾吃過的五百元便當—-沒五百、也有兩、三百。
到底要怎樣招待,才能讓評鑑委員有受到重視,賓至如歸之感,建請教育局研討一套標準流程。有的學校排場大(只差沒請電子花車);有些學校努力做,但也不知道做得好不好,事後才被嫌招待不周、未盡禮數。如果大家有一個可依循的待客之道規準,大家在這方面也就不必絞盡腦汁、挖空心思,而把氣力用在評鑑二字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