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直升機父母」,是上一期三月底《天下雜誌》所引發的最新話題(網站還有「九大指標一分鐘檢測你是不是直升機父母」的ppt檔),有不少的家長與老師加入了此議題的討論。
[@more@]
作者李雪莉小姐在整篇文章中,下面這段話最值得我們注意,或許很多人只是把它掃瞄過而已。她的觀察主要是在介紹一個新的趨勢,就是那些所謂對子女教育過度介入,產生過多不必要的焦慮的父母,她稱其為「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
在這之後,我們讀到的是兩大挑戰所引發的父母教育聖戰,有幾近瘋狂、也有瀕臨歇斯底里的事件描述。只是,光是從階級這個面向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李小姐在文中裡所舉的例子只是這六百萬家長當中的其中一部份—-大多是收入較優渥、都會地區、高學歷的中上層階級。然而,這麼一群人卻也將這整個世代的父母親帶進一個所謂從事「教育極限運動」的漩渦中,讓其他經濟能力較差、較無能力供給孩子補習教育的家長,陷入某種莫名的恐慌與擔憂狀態:
前者,基本上對學校教育—-將其編號為UH-1H(就國軍最近在大霧中撞鐵塔的那一架型號,服役超過卅多年)—-是較不信任的,身為飛行員的他們相信自己目視駕駛能力,每日盤旋在天空,小心翼翼的守護著自己的孩子。後者這一大群家長,學校和老師對他們來說,就像編號UH-60黑鷹直升機;然而,他們卻因為知識、學歷、社經背景等社會、文化資本較為缺乏的關係,只能將信任與對子女教育的安全感投注在儀器飛行上,複雜的功能也令他們卻步,有些雖然飛行在空間,為了家計生活只能專注在飛行上,難以兼顧在地面上的情況。
我想,這樣的一篇文章,基本上不會對大多數關心子女教育的父母產生實質行為或言語的改變,因為每一個時代的父母的教養方法受到社會大環境與傳統、文化等影響,不免都像基因的DNA一樣,固著在態度的表出上。至於那些被UH-1H直升機父母養大的孩子會怎麼樣,日後的社會大環境亦將會公布生存的答案。
我個人倒是比較好奇這些被稱為「直升機父母」的大人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來面對他們的上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