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拿到一本新書《學校教師的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在地實踐》。[@more@]
書中的第一章「學校的日常生活在哪裡?論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的某種起源」,是由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宋文里老師在去年三月中,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中心主辦的青年學子論壇所做的演講。宋老師提到「教育的精神在哪裡?」時,是以教師生涯作為他討論的切入點,值得深思(宋文里, 2007: 6-7):
最近我身邊也有些年輕學子跟我討論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叫做「教育現場」,事實上沒錯,他就是進到某一個教育現場裡去,那整個環境不像人樣的,可是老師不能夠因此馬上就撤退,老師們不能夠在這個地方磨了兩三年,然後熱情被澆熄了、理想被抹除了,從此以後就跟別的老師一樣,從此就在那裡混一天算一天,數饅頭看哪時可以退休。對他們而言不是這樣子,對我們而言到底是不是這樣子,我們也許會說很多過去的教師生涯,大致上都早上這種道路,就是年輕時很有熱情,但皆下來就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時間,是在一種非常麻木的狀態中過活。
學生可能是頑劣的,但教師自己也進入某種的頑冥狀態,大家一起在這個學校裡頭,弄成一種互相麻木的過日子方式,然後我們就把這個稱作「教育」。雖然我們會說這樣才能相安無事,學生不會鬧很大的事,老師們基本上也不會有很嚴重的抗議,於是就這樣相安無事二十多年,在一種沒有感覺、沒有思考的狀態之下挨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