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務評鑑之「我們活在不同世界中」

校務評鑑有個有趣的現象,我稱之為「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more@]

這兩次評鑑看下來,評鑑委員不外乎由學者專家與資深退休校長所組成(為何是這兩者,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是的值得討論的好問題)。有些委員曾經在國中小服務過,但因個人職業志向選擇之故,轉戰學術研究為主的高等教育。而退休校長們,雖然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學校,但部分早已遠離教室教學現場好些年了。這樣的一個評鑑團隊,我們當然不能說他們與當下接受評鑑的學校脫節,畢竟,他們對於學校教育仍有許多的關心。只是,這樣的關心當放在校務評鑑的脈絡下來看,關心透過語言轉換成意見的話語時,往往會令仍在校園打拼的後輩們搖頭嘆氣。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不可否認經驗有它的重要性,然而過往的經驗要如何貼近當下的學校現場,讓經驗可以成為指引缺失的鏡子,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7年的校園環境,自然不能用1997甚至1987年的觀點來看,如果經驗停滯在過去的記憶,那麼就會讓當下的學校教育工作者有「我們活在不同世界中」之感嘆。別說什麼,為何評鑑結束後,總會有針對委員們給的意見,發出「不知民間疾苦(不切實際)」這樣的牢騷話呢?好比說,一所青壯人口外流嚴重、老人遍布社區的的小學校,好不容易招募到了十來位的志工,努力的為學校做了些事情、以己勞動之力籌措辦學經費,委員們感動之餘的建議是:志工要招募到五十位…云云一類讓學校老師不知如何以對的意見。五十,或者只是一個籠統的數字,意思是要學校多努力;但對接受評鑑的學校來說,五十,聽在耳裡,卻會一個「績效」的壓力。然而,希望學校多努力與績效二者之間所可能產生的誤解(或會錯意),卻沒有人來化解。換言之,評鑑委員一句話,學校埋首四年工!有時一個看似「沒什麼」的建議,卻會將現場的老師們推向深淵。

有趣的是,上述這種心理複雜的感受或情緒,到底在校務評鑑中的位置是什麼,頗耐人尋味。評鑑的本意是要賦予價值,然而,價值不只是理性的價值,更有許多感性的成分,尤其對學校這麼一個講人情的場域,評鑑者與被評者雙方如何能夠彼此同理,才是攸關評鑑品質的關鍵。

一旦評鑑產生「我們活在不同世界中」之感,任何建議或意見聽來都會覺得刺耳,在此情形下,評鑑者的善意被誤會,被評者的心理感受被忽略。而半天來去一回,什麼都沒留下。投入許多人力、時間與金錢的校務評鑑,欠缺的似乎是對校務評鑑的再評鑑—-把這個環節給做好,校務評鑑才有改善體質的機會—-這可不是隨隨便便開場檢討會就可了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