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歷史的觀點而言,NCLB與美國立國賦予教育的責任與精神,可說是背道而馳。[@more@]
Rothstein和Jacobsen毫不諱言的表示:「當下過度強調基本的學業技能本是歷史上的脫軌現象」。他們從立國的先人—-富蘭克林、華盛頓、傑佛遜、漢米爾頓—-強調歷史教學的重要性,進而引出立國者對於學校的看法—-儘管出發點是「政治的」:光是只有閱讀和算數的教學是不行的,因為缺少諸如誠實、廉潔、憐憫等特點的教育,是無法保證涵養學子們的公民權(citizenship)。簡而言之,十八、十九世紀的美國對於學校教育目標的設立,強調的讀寫算的教學是要讓下一代對國家制度、政治、道德、公民與社會改革做一紮根的準備。
由於美國的立國根本精神是「民主」,1837年Horace Mann當選麻州教育委員會的秘書,在他歐洲行造訪普魯士後,他指出:普天下基礎教育中閱讀與算數難以獨力地擔保民主的價值。普魯士的學生一樣是識字的,然而,卻是支持君主獨裁。Mann的總結如下:「在民主下的學校,不能只單獨對學業負起績效,必須慢慢的注入民主的精神與政治的價值,如此,讀寫識能才不會被誤用」。
作者在文中不斷引用各種歷史文件,無疑的想舉出一個事實:教導民主價值和習慣必須是學校一個明確的焦點,並且不能假定它們會自動地從閱讀和數學的精熟當中流露出來。我們要的不只是對學業的關注,但是把持學校要它們負起數學和閱讀的績效責任不過是把教育推向一個極端的位置。此外,兩位作者除了綜合美國建國250年歷史關於各種闡述公立教育目標之意見,並透過抽樣調查整理出了八個較為廣泛且代代相傳的目標領域:一、核心科目的基本學業技能;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三、社交技能和工作倫理;四、公民權與社區責任;五、為技能性工作所做的準備;六、體育健康;七、情緒健康;八、藝術及文學。
「美國的學校是應該擔負績效結果的責任。但是一個績效責任系統如果只獨尊標準化測驗的話,它不僅被戲謔化同時也是對我們歷史承諾的背叛」,Rothstein和Jacobsen,語重心長的提出了他們的結語。
我個人認為,閱讀、數學這些所謂的基本能力是真的很重要,但如果花錢搞學測只是為了瞭解學生讀寫算的能力如何,把這工作交給老師不就得了?況且這也是所有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啊!教育行政體系何必大費周章、想出一些名目來淌這攤混水呢?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改革,如果到頭來仍以評量或測驗做為最終檢驗之手段的話,那麼它不過是把改革二字帶進充滿迷霧的森林裡,看不見的是教育的根本與目的–「教育並不只是傳統學校裡的那些玩意而已,譬如課程、標準、或測驗之屬。我們在學校裡所應該作的究竟是什麼,只當放在更廣大的脈絡中,來思考社會對於年輕人所挹注的教育投資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然後我們才能據此理解」(Bruner, 1996/20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