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尤其是「結構性」的改革,大前研一認為是相當重要的。他甚至表示:[@more@]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要改哪一件?」我會毫不猶豫回答:「教育」吧!(頁250)
因應M型社會的到來,大前研一提出了他對改革事務優先順序的看法,同時認為日本的教改應師法北歐—-「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這種能力有助於在現實社會中立足。所以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頁252)。但教改得前提是:對於那些沒有制度可以要他們走路的教師,必須進行嚴格的選優汰劣:
只能取得教師資格,就能一輩子保有。但若能在不適任時予以開除,讓當事人自己找到更適合他的其他職種,不但對他們好,也對學生好。
若能將教學IT化,至少可以讓用於教授知識的老師人數,減少到十分之一。…由於是最優秀的老師來教,所以教學品質自然提高…。只要以相同於此的方法,例如把高中數學交由河合塾等教學方式最好的老師來教,再把學內容透過網路向全國播放就行了。事實上,這種「超人氣」的老師只要透過衛星轉映,就能有每年一億日元的報酬。全國只要有一名數學老師就夠了,一年給他一億日元實在是太划算了。
其他老師則進行輔助教學,只要協助每位學生發揮創造立即可;或是在目前為止的教育中教得很隨辯的道德教育以及指導畢業後出路等層面,把學生教好就行了。教師的工作原本就不是要囫圇吞棗地照著學習指導要領的內容去做,而是要協助學生成長,讓他們成為自立的社會人。透過這樣的改革,老師們不會失業,只是回到原本該做的工作而已。
即便如此,教師人數只要目前的三分之一,應該也就夠了吧!(頁249-250)
依照大前的說法:教育改革很重要,但不需要那麼多的老師。因為多數的老師未沒有足夠的社會歷練與經驗,難以承受外界競爭的大風大浪,甚至在鐵飯碗的金鐘罩之下,無法給予學生人生哲理思考上的任何協助與指導,而所教導的東西與學生日後的成就亦無多大的關係。但是,除了公務員之外,政府每年都要支付大筆的薪水給老師,因此,大前認為:就知識教授這個面向而言,透過IT的教學輔助是可以節省下不少的人事費用。
到底,在教育改革過程中,需要多少的師資人力才夠,的確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只是,如果不對學校日常生活作息做一結構性特徵的深入瞭解,再多的人力投入到學校,很可能都無法讓教育出現真正的改革,而只是表象的「改變」。例如,多了兩位老師,首先想到的就是課務的調整:若我們選擇是要讓老師輕鬆點(減課)、有較多的時間備課和改作業,我們一樣得面臨犧牲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這會影響到師生親密關係的建立。因此,重點在於:學校的人力使用,我們是否可以跳脫既有的以「班級」教學思維為主的框架的限制?如果IT真如大前所說的發揮「一位優秀老師打遍天下」的功能,那麼讓多數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接受同步視迅教學,讓那些經常跟不上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受老師的個別指導,這樣的嘗試,應該可以試著走出第一步。害怕的是,還沒嘗試之前,就已經先找了一堆理由「證明」不可行,教育改革,還沒做就已經預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