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錢:大前研一如是說(I)

大前研一的新著「M型社會」在商業週刊的引介與報導下近來頗受到矚目。[@more@]

在本書中,作者指出:M型社會的來臨,有將近80%的日本人民會成為中下階層,而因應收入減少所帶來的生活上的諸多衝擊,屬於這個階層的大眾們有必要進行「意識改革」。首先呢,要從根本重新認識生活形態:除了面臨高齡化社會的煩惱外,日本人也正置身於一個「正在崩潰的中產社會,並讓多數人一直覺得生活不是寬裕的。究其因,大前研一認為:

大多數的人用錢的方式,仍然被「中產社會意識」拖著走,而未思考應配合自己的收入、改變生活形態,因而將錢花在「不是刀口」的事物上(頁145-146)。

這情形,對那些一方面老是覺得手頭很緊、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又得承擔養兒育女此一重責大任的「這一代(父母)」來說,沈重的家計可以說是使生活各方面都感到經濟上的壓力,而來源主要是房貸、車貸、保險與孩子的教育(補習)費等造成的。其中,關於子女教育費的支出,大前研一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因為父母「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錢」,理由如下:

…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把前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上補習班的孩子,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當、速食麵解決三餐,這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及腦部的發育是一種嚴重的傷害。但是面對這麼多的負面因子,父母還是拼命讓孩子去補習,希望孩子擠進一流學校或明星大學。…很諷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教育體系下,被教出來的「優秀」孩子,並不適用於未來的時代,從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進入社會之後,不是工作而慘遭裁員,就是根本不就業;甚至因為沒有就業的原動力而淪為尼特族。投入教育的金錢和得到的成果,似乎扯不上任何關係。

因此,作父母的與其為這種無意義的事情浪費金錢,不如多投資些「時間」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把社會的殘酷面告訴孩子,指導孩子如何突破困難、衝過險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骨氣和韌性。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是。父母的只要常和孩子對話,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會上的經驗。同時,也可以趁機聆聽孩子聊學校的事情,瞭解孩子的想法。要培養孩子人生觀及人生哲學,親子之間的溝通對話是絕對必要的(頁156-157)。

這是大前研一的日本觀察經驗談。倒是,對惡補盛行的台灣社會來看,似乎也有不少走火入魔的家長—-賺得越多、孩子補得越凶—-走上了大前先生眼中的「歧路」。暫且不論父母對子女教育金錢投資所引發的相關爭議,我們單就「父母只要常和孩子對話」這事來討論,幾乎出現的是一種反比現象:孩子越大,親子間所能說的話也越少。就我從教師位置的觀察與瞭解,父母和子女在家中最常出現的話是:

「功課寫了沒?」
「吃飽了嗎?」
「快去洗澡!」
「別在那兒一直看電視,給我去讀書…」

如此貧乏的互動內容,更讓許多父母找到「工作太忙、很累、沒時間」的藉口。結果是,孩子一天天的長大,離爸媽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是這樣子嗎?大家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