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衷,不是合理化不當工作行為的藉口

那個行業沒苦衷?[@more@]

要說苦衷,老師這個行業的苦是真的不少。至於其他職業,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對於他人的苦,一般說來了解多不深入,二來就算有所了解也缺少深刻的理解。好像,做一行,怨一行是職場普遍的常態現象。開計程車的運匠識人有一套,乘客一上車,他們最愛玩猜職業遊戲。這裡頭,以猜中「你是當老師」的機率最高。說來奇怪,老師幹久了,就有一副老師臉的樣子,但這副嘴臉的全貌如何,教育工作者自己卻是納悶的不甚清楚。所以,只能訝異的瞪大眼睛讚嘆運匠的厲害。但這讚嘆很短暫,因為有些運匠在「知道你是老師」後所說的話,可能就不是老師們愛聽的了—-搭個計程車還被揶揄譏諷一番,的確不是很好的感受。

對於這些車內的垃圾話,我稍稍可以釋懷:就客觀條件來看,狹小的孤獨工作空間,長時間必須集中注意力在安全上,一點也馬虎不得,加上塞車…;就主觀條件而言,運匠的生活圈除了車子以外,還是車子,與家人的相處時間也不多,陪伴他們的多是電台主持人。在此情形下,工作累積的苦悶可想而知,若無適當的情緒紓解管道可供運匠一吐怨氣,車上除了油箱外還多了顆炸彈。同樣的,每天擠捷運趕打卡、三不五時得加班名之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跟教室裡下課憋尿邊改作業、還得邊處理學生事情的老師,大家多活在一個被看不見的苦衷所填滿職場縫隙的生活中。

只是,我們能夠一直把苦衷二字當成合理化不當工作行為的藉口,甚至是無限上綱嗎?電視台表示,「新聞競爭有苦衷」(中廣新聞網 2006-08-21 文字稿),而那些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卡位、衝鋒陷陣的記者有話要說:

現在電視競爭激烈,大家都在比收視率、搶獨家和不能漏新聞,這些一般人可能難以理解…。電視新聞搶快求獨家,做法卻卻備受爭議,不願具名的新聞台記者說,現在電視新聞台競爭的狀況,已經不是比較每節新聞那麼簡單,而是比較每分鐘新聞,甚至是那個畫面的瞬間收視最高,記者和長官,以及編輯的壓力都很大,加上每家新聞台都會互相監看,不能漏新聞的壓力直接轉嫁給記者…因為不可能眼睜睜看別的電視台跑獨家,因此收視考量加上激烈競爭,有時候記者一急,就是先搶新聞再說。

為了百分之零點幾的收視率所影響的廣告收入,先搶「獨家」新聞再說的後果早就這些新聞從業者給徹底的拋在腦後。對於這種「管他的」的工作態度,記者卻是狠狠地再加上「管他去死」這四個字。除了每天錯報的新聞多如牛毛之外(相撲力士旭鷺山帶著太太上酒店,卻被報導成「把妹」),誤把採訪當作綜藝節目甚至加以彩排亦多有所聞(相信有不少人看過網路上流傳的民視「第三隻眼」那個記者出聲要求當事人下跪的畫面)。難道,這些誤導—-錯誤的報導—-豈是可用苦衷二字輕描淡寫、一語帶過?

當體制(不義)的作為或者大環境惡劣的工作條件加諸於個人,將我們一個個捲進壓力漩渦的同時,難道我們想不出還擊苦衷的遊戲生存之道?只能任由苦衷二字宰割?光就這一點,那些每天在路上討生活的運匠先生們要比這些新聞從業者強上許多。而無力解決升學主義苦衷的教育工作者與官僚們,更該覺得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