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通車導致縣內人口減少?

今天(8月13日)晚上地方有線新聞台的報導,有一則新聞是關於雪山隧道通車後,宜蘭縣人口變化的情形。[@more@]

雖然通車至今不過短短兩個月,但報導指出,縣內人口至六月底止,不管是比上個月還是比去年同期,都有減少的情形—-儘管是零點零幾個百分點:

原本以為常年在外就業的的宜蘭縣民會陸續回籠。不過;縣政府公佈的縣內總人口數,六月份總人口數還是呈現負成長。縣府公佈的統計速報資料顯示,縣內95年 6月底,全縣總人口有四十六萬零八百五十五人,比五月底減少了三十七人,減少百分之零點零一,比起去年同月份也減少了百分之零點一八。

而縣長呂國華表示,雖然還是有外移的人口,但是有降低的趨勢。縣長也表示,要防止人口日漸外移的情形,根本之道還是要加強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的機會。不過北宜高通車,宜蘭對外的交通便利許多,到底人口遷入或是外移的情形如何,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

縣長雖然提到加強產業的發展,不過他沒說是什麼樣的產業。以宜蘭的地理環境來看,不適合發展重工業世紀定事實。而高科技業雖然聽來誘人,但它帶來不少的產值,但負面的贈品,可能讓縣民無福消受擁有財富的樂趣—-大概辛苦賺來的錢又得雙手加倍捧回給台北的大醫院—-看看紅柴林農民的抗爭,他們的聲音我們聽到了嗎?

儘管人口減少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同意地方新聞記者所說的,到底人口遷入或是外移的情形如何,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而這個觀察,其實老師是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做的。從我們居住的村里鄉鎮開始,一直到本縣,除了關注人口統計所呈現出的數據,以及各產業的發展情形外,也緊盯著縣府的政策做出了什麼樣的回應。而這樣的課程,說真的,比上教科書重要多了。

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解讀數字的能力,這似乎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以本文提到的新聞報導為例,「全縣總人口有四十六萬零八百五十五人,比五月底減少了三十七人」。但報導沒說清楚的是:這三十七人是完全遷出本縣的「活人」呢?還是也把死亡、出生人口數等一併給算了進去?媒體沒說的,我們不妨看看縣府主計室提供的資料吧,大家找找看減少的這卅七人,媒體看的是哪個部分?而媒體這麼呈現,又把雪山隧道通車這個因素給連結在一起來做報導,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