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困惑的研習(I)

今天(8月2日)去參加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精進教學—-課室觀察」的研習。[@more@]

這個研習一方面跟國教輔導團到校進行九年一貫課程訪視有關外,主要也是想與未來實施的教師評鑑做一預備,藉以讓更多老師瞭解課室觀察的意義並學習相關技術。

就目前國內催生教師教學評鑑的理論氛圍來看,採用觀察評定量表(輔以文字敘述說明)似乎已逐漸定調。也就是說,未來的教師教學評鑑—-用個隱喻來看—-基本上是把教學這回事當成計程車司機的駕駛再訓練來看待:將它拆解成許多的標準步驟,讓老師精熟每一個動作,知道自己哪些不好的開車習慣(愛亂按喇叭、左右轉臨時才打方向燈…),然後改進、精進,使自己漸漸成為一位優良且循規蹈矩的駕駛者。

研習中,教授除了仔細講解項目敘述內容的要點外,更安排教學影片的觀賞(五年級社會,民族的融合,主要內容包括五胡亂華、北魏孝文王的漢化政策),要老師們完成觀察表。其中,「待改進」部分,比較集中在下面幾點:

A課程設計與教學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4-3有組織調理呈現教材內容
A-4-3-4澄清迷思概念或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概念
A-4-3-5設計學習情境啟發學生思考
A-4-5適時歸納總結學習重點

B班級經與輔導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B-2-6有效掌握教學與節奏與時間(包括教學過程和結尾)

在這套「觀察/觀看」的量表規範下,老是把自己想成是阿隆索或舒馬赫等F1名車手的老師,是不被允許的。你只能乖乖的開計程車,別妄想自己的車會是法拉利、保時捷或林寶堅尼等跑車。你的目的就是把顧客—-學生—-安安穩穩的送到目的地,腦中絕對不能有藤原拓海在秋名山開著AE86奔馳送豆腐的那種雜念。怎麼說呢?我們從研習教授提供的「中小學教師班級教學觀察表」裡的幾點評鑑標準項目看起。

教授不斷強調「有效掌握教學與節奏時間」(B-2-6)以及「歸納總結學習重點」(A-4-5)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是,在她所觀察的許多教學當中,老師們往往因為流於花俏(想設計更多活潑的學習活動)而忽略了檢核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我非常同意這一說法。的確,為了求變化,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課堂上設計過多的活動將使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瞭解孩子們究竟有沒有學會。也因此,教授很強調像是小考、隨堂測驗等形成性評量,在教學過程當中是有必要的。此外,教授也很強調A-4這個部分,老師必須要能妥善組織教材內容,尤其將事實性知識這一部分整理出某種方便學生理解與記憶的方式來。好比說,用心像式的圖例或者我們熟知的口訣…等等,使教學與學習趨向有效之途。

不過,針對教學影片內容來看的話,我認為老師在處理「A-4-3-4澄清迷思概念或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概念」這個部分,是有待改進的空間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五「胡」這個「胡」字的意思,類似我們看台灣原住民老愛用「蕃仔」一樣的不雅;而「亂」華,到底是誰在亂,也還有爭議…等等關於概念性知識涉及名詞意識型態的部分,其實是有必要在課堂上做說明的,進一步也讓學生從中思辯漢化政策的意義。但教授認為,這個部分其實不是重點,老師要依據教科書版本,也就是教材設計的精神來教學,並且在一節課當中,妥善掌握進度,將教材內容授予學生。

其實,我聽到這意見時,內心是十分的納悶!一來,關於國內歷史教學的批評與反省,總會提到我們的學生只會死背人名與地名,毫無思考能力可言;二來聽教授的說法,教科書裡的知識教學似乎變得很重要,但與價值觀有所爭議的部分,卻又閃躲避而不談。只是,在我接受的課程理論學術訓練當中,老師們都不斷地告誡甚至「灌輸」我們認清一個事實:

教科書不是知識的聖經,它不過是眾多教材中的一種…。教科書裡所選擇的知識、以及敘述絕對不是中立的,而是充滿意識型態的…。面對教科書或課本,老師的任務是去「轉化」而不是「照本宣科」。

上面這段話,我相信很多老師都聽過,也在諸多課程理論學者甚至大老所寫的書中讀過,它甚至變得有點像是陳腔濫調。而實際呢?光就這個教學評鑑的教學觀察表來看的話,那個關於教科書不是聖經的說法根本顯得微不足道(我不好意思說是「屁話」了)。我比較擔心的是,在這種量表形成的觀察視框下,我們的老師的眼睛不知道會被訓練成什麼樣子—-過份的自信清楚眼前所見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待改進的,卻因此忽略了腦袋後面的教學景象其實是看不到的;而我更擔心的是,學生安穩地坐在計程車裡學習,被這套量表訓練成記憶高手,卻仍天真的以為民族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這樣的社會學習,真的可以透過歷史事實達到鑒往知來的「根本」目的嗎?

今天的研習,兩種不同的課程觀,真的讓我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