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由於經濟不景氣,加上中央政府「窮得半死」(阿扁總統說的,至於地方政府,他說是「窮得要死」),沈重的人事費用幾乎把國內的教育投資壓得喘不過氣來。其中,有關大學的學校是否調漲,更是搞得人心惶惶、沸沸揚揚。[@more@]
大學為了求生存,養活教授、養活研究、養活學校,已經到了不得不向學生多收點錢的地步,而這使我想到洪蘭教授曾寫過的一篇文章「找回讀書人的風骨」。文中她提到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為了收取講義費一事,敢跟學生嗆聲「決鬥」的趣聞,藉此突顯出之知識份子「不妥協」的個性。
前些日子,我敬佩的一位學長,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突然向教育局提出了辭呈—-我也是從媒體報導中才知道這件事的。根據報導的說法,學長/校長雖以溝通協調見長,但身處都會學校,「事務龐雜,在折衝過程,往往順了姑情、逆了嫂意」,使得他心生辭意。
一位已故的知名知識份子,甚至我們可以為他「立傳」的大學校長,跟一位21世紀初,台灣宜蘭「都會」的小學校長,有何關係呢?
最近,我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網站上,看到該校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校長專業發展博士學分班」的招生簡章。暫且不管這個學分班的一個學分費高達新台幣6000元,光看他們所開出的課程模組/菜單,就有那種「大老盡出」想一舉讓眾基層校長們心有威震、朝聖膜拜之感—-連校長、名譽教授、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通通撩落去!
不過,就開課的名稱來看,除了一部分有讓人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外,當然也有一些創新的課程,例如:校長學專題研究(有點誇張,「教育學」這三個字是否存在都有不少的爭議,沒想到連「校長學」都迸了出來—-英文叫做principal-ology?)、教育未來學研究、學校經營理論與實務、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科技領導專題(好新的一個名詞)、學校行銷與公共關係…。
上述這些各式各樣的校長專業發展課程,在我看來,名目雖多,但似乎缺少了「人味」,倒不如花些時間好好讀讀蔡元培校長的傳記—-如果我們把上述課程的所關注的議題放到蔡校長的治校脈絡來看的話,一個活生生的校長模樣,就這麼地透過文字在我們眼前呈現出圖像來。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校長的辦學理念、治校經營風格、做為知識份子的風範,甚至瞭解在一個時代,如何創塑出一位偉大的校長來。
然而,如果我的認知沒有錯的話,最忌諱「情面」的教育圈,越不敢碰觸(校長)傳記/生活史/生命史的嚴肅課題。我也相信,不管是主任還是校長培訓班,一些行政人員在學校發生的軼事,或稱事例,一定會被講師拿來課堂上談論一番。但這樣的談論,我們雖然看到了事情,卻見不著人。此外,在口水的掩沒之下,我們也距離那位行政人員愈來愈遠:在那樣的一個當下、為何會選擇這樣的處理方式,失去了更貼近於他的現場一種親身感受的同理瞭解。也許,在這樣的一個專業學分班,大家齊聲批評某位事例中的校長過於優柔寡斷,不夠果決,並以自己的經驗大言不慚地表示應該怎麼做才對。然而,我們又何嘗自問是否能感受切身之壓力?還是因為我們克服了壓力,而出現了自傲?
換言之,現今的學校行政人員培訓課程,從既有的學門理論與補充事例做為規劃之主軸,卻將我們抽離了人的生活與生命經驗。我們訕笑於某位校長的愚蠢作法,卻可能無法理解他的苦衷;我們自以為是的聰明作法,但背後卻無知於背離教育理念…等等問題,其實都需要透過傳記的研讀來克服當前培訓的盲點。而另一方面,如果說,個案(case)是行政人員培訓最好的課程的話,那麼,當下的培訓系統,顯然地在這方面的著力是毫無系統可言。所謂的個案,只能淪為稗官野史般地在課堂上成為某種提神的笑話,而不是以嚴肅正經的態度來面對。
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一位好的校長、一位優秀的主任,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去做出一個他人/行政人員的傳記來:在這過程當中,他不僅會看到他者事例與生命經驗的糾纏,也從訪談、資料轉譯的過程當中,找到重新看見自己的機會。在課堂上的分享,更多留下的將會是感動的眼淚,而不是從鼻孔發出的笑聲。甚至,我們會慢慢地瞭解到,為何有些學校,在校長離開後,特色會褪色,甚至變成一片空白…—-這樣的疑惑,我們實在太需要從傳記中得知較為全面的說法,或「答案」。
我想,如果在學校行政人員培訓的課程當中,多讀幾個蔡元培還是蔡源裴、甚至菜園賠校長的傳記故事,也許,我們更清楚溝通協調會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前人的風骨」自然地會告訴校長在那個當下該堅持的是什麼、該怎麼做的又會是什麼。然而,這樣的傳記故事/經典個案,顯然的,在我們的培訓課程裡,還不知道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