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斯看教師與教學(I)

美國已逝的社會學巨擘米爾斯(C. Wright Mills)在他的天鵝之作《社會學的想像》一書中,「附帶一提」的指出教師教學的首要責任。[@more@]

他說:

一個教師的首要職責,是盡可能地向學生揭示,一顆自律的心智應該是什麼樣子…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要展示人是如何思考的—-同時顯露,在思考順暢時,感覺會有多美好。因此,在我看來,教師應該將假定、事實、方法與判斷一一表白清楚。他不應有所隱藏,而應娓娓道來,在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應該不厭其煩地反覆說明一切可能的道德選擇(Mills, 1959/1996, p. 121-122)。

我很喜歡這段話,因為我認為老師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課堂上,對於任何事物都要先超越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教科書上的說明,提出「更多」不同觀事的角度及採取某一角度時的可能後果為何。例如,在上社會「中華民族的融合」此一單元,我曾跟學生說:課本並沒有提到中華民族究竟是怎麼融合,但這裡頭大有文章。融合不是像我們泡巧克力牛奶一樣,把巧克力倒進牛奶攪拌攪拌那樣的美。

民族與民族之間每一次的相遭遇,從歷史來看,都注定以戰爭,也就是最不人道、最訴諸原始暴力的方式來進行「融合」—-秦始皇是最明顯的例子。而標榜人權、民主至上的美國,雖然打了一場南北戰爭,只是在21世紀的今天,黑、白種族之間仍有種族上的歧見。因此,當課本提到「中華民族」這麼大的一 個名詞時,它到底指的是什麼,我們可能得好好想想。漢人就是漢人,藏人則是藏人,各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稱呼,但今天是誰用中華民族這樣的一個名詞把不同民族聚集起來,目的為何,絕對不是教科書三言兩語帶過的那般簡單。

換言之,不是課本說中華民族怎樣怎樣,我們就想也不想地認為中華民族就是這樣這樣。漢滿蒙回藏苗傜這些我們在社會或歷史熟記的民族,他們在融合的過程中,構成這條路的本質是一場又一場的「征戰」。時至今日,甚至中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被貼上恐怖份子的標籤(尤其是在911事件後),而打著反恐戰爭之名行強迫融合之實,此種中華民族的意義為何,學生或許不懂,但對老師來說,Mills的觀點恰好給了我們最好的提醒。

【註】:關於中華民族,請參考下列資訊(引自維基百科繁體中文版

●「名稱」的歷史

下面闡述「中華民族」這個名詞的歷史。一般認為「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為孫中山所創建,但這是一種誤解。此名詞為袁世凱所創,之後由孫中山提倡。

* 袁世凱首倡「中華民族說」: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面對外蒙古的獨立,致書庫倫活佛,指出「外蒙同為中華民族,數百年來儼如一家」,一面聯絡內蒙卓索圖盟的喀喇沁王貢桑諾爾布,促其打消獨立的念頭,翔贊共和,參加中華民國。袁世凱去世之後,孫中山繼續袁所持的「中華民族說」,成功邀得貢王成為國民黨創黨理事之一。

* 1912年,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孫中山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爭議

有人對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合理性提出異議。他們認為,由於中華民族這樣的概念是由人口占絕對優勢漢族設計出來,用以合理化統治較少數、較邊緣的弱小民族,防止該民族建立民族國家的一種政治籠絡手段。無論是否在中國統治之下,一些民族或地區的獨立運動,就是反對將該民族或地區視為中華民族、甚至構成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