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這是一個證照充斥、「當家」的年代。[@more@]
證照儼然成為窺探一個人是否具備專業的唯一窗口。越來越少人會花時間去瞭解認證單位的性質或者證照的意義為何。只要是某某協會、學會… 一堆掛上專業/術語的碗糕會,即能透過辦理認證取得社會某種對專業的(盲目?)信任—-它的形式就是一張印著中英文的紙,貼上參與認證者的大頭照。也許,我們真的有需要瞭解一下國人花在取得證照的各種成本之統計數字,才能知道這塊認證的市場大餅有多大—-想必是不小,因為有些人已經在媒體上現身表示自己有逼近上百張的證照。
只是,我們實在不清楚有哪一位社會學家藉由研究詳實地告訴我們:為何,當下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最好手上有幾張證照會對找工作會比較有利;或者,整個職場的環境,為什麼會窄化到必須信任證照這玩意,才會對所謂本行專業做一基本的認定;也從未告訴我們,那些已經在這行飯吃得夠久、經驗豐富的老傢伙,突然間會因為沒有證照而失業,取代他的竟是一位擁有百張證照、毫無工作經驗的年輕小伙子,或者那些被我們譏諷是只會考試的傢伙們!
我們唯一能夠獲得的答案卻是必須無奈認命以對的,竟只有下面短短一句話:
「這是不得不的趨勢!」
只不過,就某些流行趨勢來看,好比說服裝,我們還找得到像是香奈兒等始作俑者,但證照呢?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在專業分工愈來愈係的情形下,已經進入到一個想要謀職,就必須透過認證這道手續才能取得進入職業考場、求得謀生飯碗的資格。也就是說,證照被認定為是職場求生的「准考證」,而且要越多張越好!在這種對所謂的「專業認定」幾乎是呈現一副飢渴狀的情形下,我們也越來越相信日後連炸個薯條、漢堡、掃個廁所、搬運個垃圾—-甚至寫板書、擦黑板—-通通必須要經由認證才能證明自己是屬於某種專業的人士。亦會聽到不少人將專業二字大言不慚、當成是口頭禪般地掛在嘴邊。
然而,證照於職場工作者之關係卻難以擺脫的陰影是:前者早已成為後者為了工作/求溫飽的嗎啡。只是,上了癮的工作者卻未必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展現出專業來!我想,證照或認證要努力提防的是讓那張紙淪為一種類似吸毒史的醫學病歷書。
這也不禁令人懷疑:證照對於專業的認定,是否是脆弱的?因為,到頭來,我們會發現:具備某種專業資格的工作者何其多,但組織要找到勝任、甚至是有能力的,卻是少的可憐—-即便就教師這個行業來看,也漸漸出現這種弔詭的現象。一堆學分進修證明書,一堆研習時數證明單,幾張表明自己在學院尋求向上爬升的學歷證書,卻在我們認為他具備某種教學專業資格的情形下,進入教室舞台演出一齣不適任的鬧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