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遴選:先做伏地挺身證明自己有體力再說,真的嗎?

校長遴選制度的確是有必要檢討。[@more@]

不過今天看到這則報導,竟也出現了「爆料」,不曉得教育局的長官們知道否?如果不是真的,一定要澄清,甚至提出抗議: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九日電)教改團體重建教育連線與台灣省教育會今天質疑現行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導致校長人選必須花時間大做人際關係重於培養專業,讓看不見的手介入,例如總統親家「趙玉柱校長介入校長遴選」的傳聞甚囂塵上,好的校長寧可選擇離開,建議重新檢討中小學校長遴選辦法。

鑑於最近幾年中小學校長產生退休潮,一項以「為什麼他們選擇離開—-從趙玉柱「喬」校長談起」為主題的記者會,上午在台北舉行。台灣師大教授吳武典、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台灣省教育會理事長王玲惠紛紛指陳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的缺失,針對二零零一年的地方制度法把國教權限下放給地方縣市政府與縣市長決定,造成中央政府對地方教育卸責,呼籲立法機構重新檢討。

周祝瑛等三人強調,校長遴選制度在國外做得好,是因有監督制度,引進台灣,卻制度設計不良,配套不全,督學監督功能不見,出現「趙玉柱現象」;教育部前政務次長范巽綠也在媒體公開說有這種現象。這只是冰山一角,未見警調單位偵辦,令人質疑是否有「同流合污」,應趕快檢討,把好校長人才留住。

王玲惠提出數據說,中小學校長遴選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九八年實施考用合一制,一九九九年改採校長遴選制,而全國高中以下校長六十歲以下退休人數,一九九五年只有二十七人,到去年大增為一百四十一人,增加五點二倍,退休比例達三、五成。

她指出,縱使不再有萬年校長,但校長退休年齡逐年下降,其中不乏有理想、有抱負的校長,令人質疑校長遴選制度是否公平公正超然?她知道的是宜蘭縣有一名校長剛開完刀參加遴選面談,被質疑身體健康還要求做伏地挺身,因此這位校長選擇離開。

吳武典說,中小學校長遴選的指標值得檢討,他引用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在近三年內對台北縣、新竹市國中小學校長的調查,結果是一致認為校長專業不重要,搞人際關係更重要。持平來說,兩者都重要,但應以專業為主、人際為輔,如今反過來,一名台北市辦學卓著的高中校長因為沒搞人際關係而在遴選連任時飲恨。

他指出,遴選制度不是不好,但卻有操作空間,例如五分之一委員是家長代表,其他教師和行政人員就有「喬」的空間,有些縣市稍鬆就守不住,而敗壞風氣。

周祝瑛說,中部縣市國中資優班招生大會考崩潰九年一貫國教課程,也使過去聯考再污染國小教育,有沒有校長出來說NO?台南縣校長遴選過程傳出趙玉柱介入時,有沒有校長出來說NO?為什麼在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需要好校長時、竟有退休校長能介入「賽前賽」?是個人事件或制度問題?這是否會讓地方勢力更強力介入?值得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