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體驗學習,從未發生過?(III)

「歐用生」這三個字,至少我相信在國內的教育界而言,可以說是有相當的名氣或名聲。但作為一位被貼上在台灣課程研究學界具有影響力的專家此一標籤的學者,我倒是感到有些悲哀。[@more@]

歐老師寫過的文章頗多,不管是論文還是出版的書籍,說真的,就他對整個台灣課程研究的產量與貢獻度而言,我們實在不能小覷—-今年六十四歲的歐老師,我們都可以在他發表的新文章中,見到「最新文獻」的引述。只不過,他所寫的那些東西—-尤其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所發表的文章—-我十分懷疑有多少人讀懂他在句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憤怒」是什麼。

對人的是非,歐老師一向是輕聲說;但對「教育」的過錯,特別是他關心的課程改革,他在文章裡所表出的意見也一樣是相當的壓抑(不知道這是否跟他早期到日本留學所受到的影響有關)。也因為如此,我相信很多人在讀他的文章時,感受不到他簡直快要氣炸的那種感受。

最近,我將他在四年多前所寫的那篇「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拿出來再重讀過後,不禁想到:幾乎每一所小學,在最近這三、四年,陸陸續續地設計了許許多多(自認為?)是富有創意的活動。但歐老師卻毫不客氣的指出:

教學創新的「創新」,就正面而言,有「改革」、「創造」、「前瞻」、「追求卓越」之意,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墮入「標新立異」、「出奇制勝」、「趕時髦」、「花俏」的陷阱。尤其在當前的台灣社會,受到後現代氣息的感染,一切講求「勁爆」、「耍酷」、「夠嗆」;要煽情、要刺激;於是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一樣,呈現了全民瘋狂的集體「歇斯底里」的「台灣現象」。

甚至,他對那些幾乎成為全國各小學在同一時間會同時辦理的活動,也顯現出他高度的焦慮來:

在中小學教學革新的現場,「快樂學習」、「親身體驗」成為教學改革的最高指令。課程設計流於花俏的競逐,教學活動花樣百出,全校搓湯圓、作跳蚤市場;戶外教學拼命的作,學習單瘋狂的印;課程統整流於教材的拼湊,多元評量就是玩「通關」的遊戲,師、生、家長玩在一起,賓主盡歡。全民麻醉於大賣場式的課程設計,嘉年華會的歡樂氣氛之中;師生沉溺於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沉醉於媒體報導的表面成就。但有誰去覺醒:在這種節慶式的、遊戲性的「快樂」學習中,市場邏輯已滲透到教育的論理;「反智主義」在學校中蔓延,「知識淺化」的危機已悄然呈現,這到底是「快樂」學習或「安樂」死呢?(歐用生,民91)

快樂學習的確是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原則。但我相信很多老師對於「安樂死」的說法是不以為然的。只是,隨著課程結構設計的失當(如:國語文、數學等領域授課時間不足),以及學生學力表現低落,甚至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資優生分發考試」,到底,老師們認真坐在電腦前數十小時、花力氣群策群力討論設計出的「體驗學習活動」,是真的從未發生過呢?還是說,體驗二字不過是掛個名,並讓現場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自我安慰嗎?亦或是,台灣的教育學界充斥販賣知識、專門騙人家的專家/學者,他們根本就是信口開河,打著理論胡亂批,不知現場快樂之感受為何物。甚至,有些不過是因為嫉妒或為了自己的學術生命晚年能夠持續下去所下的最後一搏的賭注?

只是:如果老師們設計的體驗學習活動就學理而言,稱不上是體驗的話,那麼就事情發生的狀態而言,它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