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最近這幾我們似乎不難發現:媒體的報導,還真的蠻能配合學校的行事活動。比如說,每年八月底的開學第一天,不管你打開的是5X頻道的哪一台,都可以看到一些創新、絞盡腦汁所構思出的迎新的「畫面」。
[@more@]
這些畫面,接連幾年的出現,已經不是新聞了,而更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呈現出的某種媒體生理期。好比說,下學期開學沒多久,記者便趕到田間拍攝學生打赤腳、顫抖在濕冷的天氣裡以「人工」方式插秧的畫面,然後問學生有什麼感受—-千篇一律的回答多是「很好玩、很有趣」;或者學年末,再開著SNG車對尖叫聲連連的畢業典禮來個LIVE現場連線—-一般說來,小馬哥去的那個學校尖叫聲最大!
除此之外,各校具有紀念性的週年校慶,甚或至某位年僅十歲、體重卻破百的孩子,大家想辦法陪他減肥…等等諸如此類的校園生活事件,不管是學校主動去報新聞,還是記者自動找新聞跑,亦已成為每日新聞畫面的一部分。
當然,學校舉辦卻沒有列進新聞畫面的創意活動還很多。比較令我訝異的是:前幾年還蠻多學校同時在做的活動—-比如母親節「孵蛋」—-這一、兩年幾乎是銷聲匿跡,簡單的說,要小孩子在肚子裡塞個氣球,「模擬」母親懷孕的辛苦,這樣的創新玩意已經是「褪流行了」!—-壽命差不多跟那個電子雞差不多。所以,也不知道這些號稱「媒體工作者」的從業人員,是真的找不到新聞可報呢,還是說,學校有一部分的活動課程本身就具有所謂的新聞性?而這樣的新聞呈現在我們眼睛前,做為觀眾的我/基層教育工作者們,又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我比較不解的是:當我們在設計一些希望學生能夠體驗的課程活動時,卻幾乎與學生當下的生活經驗脫節。好比說,帶著學生去插秧,透過一步步踩在田裡的爛泥,希望孩子去揣摩體會先人「長期彎腰工作」的辛苦,半天的活動,真的能夠體驗那工作一輩子、已經說不出苦的那種辛苦來嗎?為什麼,我們不試著讓學生去學習當下的機器農耕方式,而會選擇回到過去、早已不復存在的工作經驗,並將其稱之為「體驗學習」呢?
因此,當「很好玩、很新鮮、很有趣、很刺激」…等等簡短幾個字的回應從孩子的嘴裡說出時,我認為:老師們越應該去懷疑這是否就是我們所期待看見的體驗!只是,有些體驗學習活動的可能「震撼風險」往往令我們承擔不起—-要讓學生真正體會母親生下小孩的辛苦,勢必要讓他們見識到那樣的「真實」畫面。只是在播出之前,「過於血腥、兒童不宜…」等等的成人顧慮,早就將體驗二字冰凍住,取而代之的不過是經過刻意建構出的模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