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快的教師成長方法」的一些想法

教師自我成長,是否有那種像是「傑克的魔豆」的生長方法呢?

[@more@]

我想,這個問題因老師而異。不過,我倒是很高興在any 老師的部落格看到她目前因教學年級的改變而所獲得的體悟。在我看來,這的確是因為班級學生因年紀的落差所帶給老師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進而引起教師關注與轉變的一個成長契機—-剛入學的七歲一年級小朋友,上課時在教室裡尿褲子,絕對沒有比十二歲五年級把茶壺當尿壺這事更能帶給老師前所未有的「震撼」了!

回想自己當的教師成長,其實是相當坎坷的!大多是建立在錯誤與懊悔的記憶與經驗中,匍匐緩慢的前進著。有時,不僅沒有成長,甚至還倒退走。

若以any老師文章敘述的脈絡來看,我是有一點較為不同的想法:我認為,老師最快的成長方式,是把一個班級從頭到尾帶過六年,而且要連續帶上兩輪,他/她在所謂的教學專業與班級經營會有所謂爆炸性的成長。十二年,可以讓老師對六到十二歲,從帶有天真稚氣的幼童,逐漸步入到青少年初期的「大孩子」階段,有一個長期且縱貫的觀察,並且對自己與學生相處的互動模式、策略做調整—-跟六、七歲的孩子說話,絕對和那些高年級,有時得稱兄道弟的、採哥兒般互動方式有所差異。試想:一個老師在六年當中,他與學生間的關係,也絕對是不斷地在改變。況且,六年後,再來一遭,他必須遭遇到的是「不同世代」的孩子了。在這種情形下,老師不僅不斷在改變,但卻能從改變當中找尋到一個非常難得的教學經驗模式。

很可惜的是,在台灣小學一直「引以為傲」(?」)的包班制,至今卻未有任何的教師將類似的經驗化為文字的傳承下來。而我相信,這對我們小學老師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經驗資產。

很多老師往往是教某一個年段,一教就是一、廿年。久而久之,他/她們也漸漸被同事定位為某個年段的資深教師。但是,這種在一個年段教久了,就一定是真的資深嗎?我不否認有些老師對某個歲數的孩子很有辦法,只是,一旦孩子長大了,升上某個年級後,他們卻也有那種孩子離我漸行漸遠、愈來愈陌生的感覺。總是,會聽到老師這麼說:「奇怪,這個孩子以前不會這樣的啊,怎麼升上高年級,變得如此頑劣呢?唉…」。當我們只能長嘆一口氣的同時,不妨想想自己是如何被所謂的年段給定位後,對於那些我們曾經教過的學生,感到全然的陌生與不瞭解。

一個年段帶久了,老師的帶班往往會建構一種不自覺的工廠生產模式,進而形成難以改變的偏見—-這個年段的學生,就應該或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這種固著於自身千篇一律的帶班經驗的老師,就會出現一種奇特的言說作用:「吼,你要升五年級了喔,小心給X老師教到,他是出了名的……」。而比更慘的是,有些老師好像永遠只適合擔任某個年段的老師,當學校要把他調換年級時,千方百計的找一大堆理由表示自己「不適合」。這種現象,就真的讓我感到十分的不解了!我們,不是小學老師嗎?對於在小學階段的孩子,我們不是理應對他們的成長有所瞭解嗎?我們不是在師資養成階段有修習過所謂的「發展心理學」嗎?可是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我們卻又表示自己對於轉換年段教學感到不適合呢?而究竟是真的不適合,還是不敢說出自己是不適任呢?

我想,教師透過帶班而領悟到自身的成長,的確是沒有速食的方式,唯有在震撼與調適當中,才能找到某種難以言喻的喜悅。

我很感謝學校的同事,他們總是默允或包容著我,到各班級去與不同年歲的孩子說些奇奇怪怪、五四三的笑話;甚至把學生整得一愣一愣,眾人哈哈大笑。從這些瑣碎相處的片段當中,我真的發覺小學裡,與不同年紀的孩子相處,說話大不同!而在時間與流行文化的更迭轉變下,新話題雖不斷的湧現,但自己的經驗、故事卻依然可以引起他們莫大的興趣。我也很高興在前幾年間,有機會帶了一屆達四年的學生,從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希望這樣的學習,能夠有機會的持續下去。

如果願意接受挑戰的話,願老師們都有這麼一個難得的機會,帶一個班,好好的帶個六年。對於any老師體認到的那個成長,我想離大家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