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國小基本學力測驗」跟「國小基本學能測驗」的差別在那裡呢?
[@more@]最近這幾天,國立台南大學跟廠商來個產學合作,準備搞一個全國十萬學童、每人收費八百八的「基本學能測驗」。但這事卻在立法院質詢時遭到李慶安立委的強力抨擊(這大概是她在經過舔耳案事件後,所做出一件我終於會點頭認可的事了)。
說真的,進入21世紀的今天,打著學力測驗看板的各種考試,簡直削翻了全國家長的荷包。說這種現象是「畸」測,一點也不為過。而一些為了避免陷入貧窮危機、淪為三等賤民的高等學府,也真的紛紛地開起了知識糕餅店—-做生意賺錢要緊。
對於這個學能測驗,教育部官員的態度自然是相當的重視(以下引自2006.04.28 中國時報的報導):
教育部國教司專門委員鄭來長說,國中基測是教育單舉辦,成績可做為升學之用;大學和民間單位用「國小基本學力測驗」名義招攬國小學生考試,會讓外界誤以為是官方考試,非常不妥。這項考試不能強迫國小學生參加,取樣有問題,無法建立全國性常模,也欠缺學術價值。鄭來長指出,這項測驗還要分析PR值,「這不就是排名嗎?」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事態嚴重,國教司無法認同。
而上任第一天,即以母校校訓「鐵肩擔教育,笑臉迎兒童」勉勵自己的教育部杜正勝部長,面對母校捅出的這個學測簍子,媒體的報導是(2006.04.27 中央社):
杜正勝還親自審定聲明新聞稿發佈,強調為消除學生不當課業壓力,避免造成民眾錯誤的觀念,並促進國小正常教學,因此,教育部不贊成在國小階段實施所謂的「基本學力測驗」。聲明指出,「基本學力測驗」一詞已是眾所周知與升學入學測驗有關的名詞,國中與國小教育屬於義務性、強迫性的國民教育,學生自國小升入國中就讀,不必經由入學測驗即可按學區分發就學。台南大學與聖佑科技公司合辦所謂國小「基本學力測驗」,容易誤導大眾以為國小也要實施學力測驗。
我倒是覺得,目前這種胡亂搞、把家長當凱子的學測亂象,教育部的態度確是要「積極管理」。不過,除了各大學與民間打著學測名義賺錢要管之外,教育部更應該要管制並糾正的是那些自己放任不管,由各縣市教育局在最近這幾年所辦理的「基本學力測驗」。
因為,既然教育部已從九十四學年度起,預計以十年的時間來建置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並且在每年抽測國小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與高中職二年級在國語文、英語、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不包括國小四年級)等學習領域學習成就狀況,來作為教育政策擬訂與執行的參考。那麼,各縣市的教育局有必要在「財政拮据」的窘境下,另外再花錢搞學測嗎?
如果說,民間學測分析弄出個PR值想搞排行榜,為的是靠噱頭達到營利的經濟目的;那麼,各縣市辦理的學測,是不是真的想要達到「純粹想要瞭解、協助並改善教師的教學」此一目的,背後的政治氣氛就顯得是相當的詭異了。因為在所謂的地方,世俗政治彷彿像是上完大號永遠不洗手的那隻髒手,實在太容易搞髒我們常說的那個單純的教育,讓它把教育的可能性變得是渾沌不明、錯綜複雜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對於那些已處於社會與文化劣勢,卻依舊認真辦學與教學的基層教育工作者來說,渴求學測帶來的並不是協助的蘿蔔,而是要求提出補救措施的棍子。而至於縣市自辦的學測是否如長官宣稱的,真的沒有排名這一回事,我想很多人都在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