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出型研習」,What the hell is it?

日前,我在學校網站的公佈欄看到一個關於「精進課堂教學能力計畫」的檔案,這個計畫的依據只是很簡單的列出是根據教育基本法和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綱要,詳細的內容為何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這個計畫的目標,有以下三點:[@more@]

一、整合教育資源與資訊,增進教學效能。
二、強化教學視導與評鑑機制,提升教學品質。
三、增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為了達到以上三個目標,計畫所提出的精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行動策略是這樣的,就學校層級而言,補助經費的申請內容,必須是「以解決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為導向,以滿足教學現場的實際需求為原則」。計畫提到的行動策略,我不知道是申請並經過審核通過後學校必須去執行的要項,還是說一種「官方的建議」,畢竟,在計畫中看不到進一步的文字說明。我想,前者的成分居多。倒是,當我看到「專業實踐」這一項後,出現了一個讓我不解的名詞:

1.組織以「改進教學」為基礎的學習社群,鼓勵各校成立課程與教學研究團隊,成立教師讀書會,推動「產出型工作坊」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精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
2.鼓勵教師參加各項評鑑或競賽,刺激教學專業成長動能。
3.落實領域對話,鼓勵經驗分享
4.提倡教學研究與觀摩,分享教學理念與技巧
5.鼓勵教師進行教室觀察,發現教學問題,提升教學品質。

的確,要精進教師課堂的教學能力,成立教師學習社群、刺激教學專業動能、落實對話和分享教學理念這些都是目前極為迫切的行動課題。而教師教學研究與觀摩,甚至教師進行教室觀察以發現教學問題,也還未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師專業成長「現象」,大多數的觀摩不過是聊備一格、徒具形式。當然,我們也知道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教師工作時間大多被切割得非常零碎,加上多數的時間是在教室裡進行教學,先天條件已有許多限制。但無論如何,我們仍要努力地朝這方面前進。

只不過,教師專業成長模式何其多,為何會迸出一個「產出型工作坊」這樣的一個玩意兒來呢?而且還要學校去「推動」?到底,這樣的工作坊的性質是什麼,我想不管是老師還是學校的行政人員,甚至是教育行政官員都有必要說清楚。我透過Google搜尋引擎找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的確看到很多學校教師專業成長或進修計畫都出現了類似「產出型研習、工作坊」等名詞,而且大多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有關。例如,「宜蘭縣兒童閱讀深耕六年計畫」出現了「辦理閱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產出型研習」這樣的敘述。到底什麼是產出型研習,它跟傳統以講演為主的研習又有什麼不同,而以工作坊的形式來運作研習,又是什麼樣的風貌,有趣的是:我在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論文全文索引資料庫,以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以「產出型研習」為關鍵字做搜尋,竟然找不到任何一筆與之有關的資料。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個因九年一貫課程而廣被使用了將近三、四年的名詞,竟然找不到一篇探討什麼叫做產出型研習/工作坊的文章來!

我以電子郵件向幾位好友詢問什麼是產出型研習,大家的看法是這樣子的:

1. 好友SIMON:是不是工作坊強調的只是在研習結束後馬上有成果可以展現,而產出型則是除了研習成果以外,還生產出了立即可以應用於教學現場實作(practical)的 SOP 或work book 之類的東西?

2. L老師和C老師:要做出成果來的研習。長官們的說法是:「要不然聽一聽、就睡著了,研習結束一回去,什麼都沒有學到,要求產出,老師有壓力,就會認真聽、認真學;而且,產出的成過帶回去還可以跟學校老師分享,而我們的研習要累積研習成果也有具體的東西…」。

此外,在SIMON提供有關產出型研習的網頁資料中,有一較為明確的說明,如下:

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朝成副教授表示,國內目前有流行兩種學習趨勢:一種是「產出型研習」,另一種是策略聯盟。基金會目前推出「主題工作坊」就是屬於「產出型研習」。林朝成指出,「產出型研習」著重在學習時的共同協力與實際操作流程,因此在理論學習之外並且注重經驗知識分享,同時透過學習帶來生活世界實質轉化。對參與者除了增進知識技能外,個人精神美學涵養、生活品質提昇非常有助益。是一種實踐趣向,一種徹底的產出型學習。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現在推展「產出型的研習」就是將整個結合實際現場操作,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就在學習中培養出來,這是目前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而就學校課程發展的脈絡來看,林文生和張文斌認為產出型研習的目的就是在研習活動中進行課程產品的研發:

一般的研習都是教授講教師聽,聽完拿了研習證書就結束。這樣只是把一個政府交辦的工作完成,有無實際效果很難評估。產出型的研習活動是以課程研發的產品作為工作的目標,然後採工作分析,讓老師逐步養成課程發展的能力。
不過,在顧瑜君所寫的《從壓迫到增能 — 談教師進修模式之變革》一文中,讀到了異於「透過產品製作或實做,以促成知識和技能之成長學習的研習」的說法:

為了瞭解如何使被壓迫的研習得到解套的可能,促使我自八十七年起嘗試以連續實作工作坊的方式,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教師進修計畫以實驗的心情推行長期、連續的研習形式(分成數個階段來學習同一個研習主題),並加入一般研習不強調的「回家作業」,也就是在每一個階段結束後,將研習內容的某一部份帶回學校去實作與探索,回家作業的成果以適當的方式轉化成下一個階段研習的教材或補充資料,學員的作業轉換成教材後比較貼近基層教師的教學實務,總言之,在不受傳統接收式研習概念的約束下,以機動的方式應變,將學員研習的互動性提高,使學習者充分理解與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而非只有所學的內容而已。
比較這兩種研習的型態,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圖像:在產出型研習中,目標很明確,就是做出一個產品或東西來,藉此檢驗參與研習的成果為何。而顧老師提到的研習後的實做回家作業,卻將會成為下一次研習的教材。這二者的差別在於研習過程中,實做歷程能否提供老師足夠進行教學經驗反省與批判的空間來。目前許多名之為產出型的研習,雖然會希望甚至要求老師回到現場把自己在研習當中做出來的產品給運作看看,但這個過程顯然的只是技術性的操作,在我看來,實無助於教學技藝(craft, not skill)的增長—-我指的是一種藝術性或教學詩意的昇華。而在以工廠大量生產模式為隱喻的產出型研習裡,教師是否再度被貶抑為毋須動腦筋、只要根據指示與碼秒控管的生產線工人呢?我想,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參與過這一類研習的老師的情緒與感受分享。是真有助益呢?亦或是誤上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