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體適能檢測,就能告別小胖子?

週五(2006/3/3)晚上,地方有線新聞報了一條讓我的下巴幾乎快掉下來的新聞。[@more@]

新聞的內容是這樣的:

教育部最新完成國小學童體位調查,結果發現宜蘭縣的國小學生,體重過重或肥胖比率大約是21.3%,雖然在全國排名不算高,但卻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分析原因,除了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另外也與小朋友運動量不足,有直接關係,有鑑於此,教育局決定從95學年度起,每學期舉辦一次體適能普測。…目前國小學生,每個禮拜只有兩堂體育課,運動量並不是很足夠,如果沒有養成運動習慣,除了體能普遍退化,另外體重也是直線上升,小胖弟小胖妹因運而生,教育局推動體適能普測,並不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課業負擔,而是希望能養成孩子運動習慣,對於健康或是腦部發育,都有絕對的幫助(報導內容引自:http://www.e-lan.net.tw/new/Detail.ASP?%A7%C7%B8%B9=45455)。

體育課不夠、運動量不足,那是因為:一、我們對於學校作息時間沒有做好規劃;二、整體課程結構出問題;三、部分學校的運動空間嚴重不足此一問題始終沒有獲得解決。而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孩子體重直線上升,要從父母(祖父母)的教育著手,並商請新聞媒體每天固定多做一些如何吃得健康與討論運動好處的報導。因此,我實在不懂,我們怎麼會想到用「體適能檢測」來減緩或降低學童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現象呢?還是說,現在的腦袋都要做學力檢測了,我們對於腦袋以外的身體也要不甘示弱地來弄個普測?

而對於上述三個原因的檢討,就以第一點來看好了,我相信,只要我們用點心,稍稍地改變一下每日的學校作息時間,馬上可以為孩子們在每天挪出一段運動時間。以這種方式來減重,絕對比測體適能還要來得有效。

試想:如果我們把上午的下課時間縮短,廢掉什麼課間活動時間,只要多上那麼一節課,我們每天的下午不就可以多挪出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讓孩子們好好地去運動嗎(我計算過,至少可以運動一個小時)?而這對老師來說,也很好啊!我想老師們都有類似的經驗:為了把握那自由的十分鐘,就是有一些孩子把自己搞得滿頭大汗。上課後,雖然人已經在教室坐定位,但心臟仍噗噗噗的狂跳下課街舞,汗流不止,邊擦汗邊上課…,一個心,總要過了大半節課才能真正的靜下來。只是,學生好不容易靜下來,下課鐘聲差不多又要響了。

如果我們把上午的下課時間定義為上廁所、喝水、移動到其他教室上課的時間,把那些多出來的下課時間集中起來讓全校師生一起做運動,並且提供更多不同的「菜單」來讓師生選擇,使大家都能夠歡喜的從自己喜愛的運動當中體驗流汗的感覺,這樣不是很好嗎?

假若三十年後,不知什麼原因,我們的學童流行故意少吃而想把自己弄得瘦一點,那我們是不是也要來弄個大吃大喝的普測?甚至在教師週三進修辦一個如何增加學童體重的研習,並特別請來日本的小林尊先生示範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吃下最多的熱狗?—-如果他到那個時候依舊那麼會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