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台北市發生了一件頗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校園體罰事件。[@more@]
一位五年級的導師,於教室後方的資源回收筒發現一個未壓平的牛奶鋁箔包,她再三詢問全班學生究竟是哪位同學未依規定做好回收,在無人承認的情形下老師大動肝火。她先要求值日生將鋁箔包清洗乾淨,自己再將其剪成卅六片約略兩公分平方的碎片,並要求全班卅五位學生吃下作為懲罰,而導師「以身作則」率先將鋁箔紙片含入口中。
根據學校校長與家長會長瞭解事情原委的結果:這位導師之所以會出現舉止失當的行為,可能是工作壓力過大、責任心太強所致。此外,他們也認為這一個擦槍走火的事件突顯出老師情緒缺乏抒發與宣洩管道。而很快的,這位老師除了受到申誡的行政處分並調離導師一職外,她個人則是發給每位家長公開信道歉,自承個人因能力和經驗有限,對事情考慮不夠周全以致處理失當。
由於這個事件並官方並未公布正式的調查報告,我只能從媒體報導拼湊事件發生的經過與後續處理。其中,自由時報的報導頗值得我們注意。報導的內容引述校長的意見說:由於這位導師班級管理嚴格,校方則力勸老師「到醫院的精神科接受診斷」。
如果說一個牛奶鋁箔包可以引發上述這個「擦槍走火」的體罰事例,那麼不禁讓人聯想:老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豈不置身在校園軍火庫中?當然這是一個比較誇張的比喻。只不過,強調安全第一、舒適為先的教室,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雖非我們所願意見到的,但是從媒體的文字報導中,我認為似乎缺少了些對老師生活世界的關照,一方面也未能針對學校本身設計的資源回收教育辦法有所檢討與反省——為何看似平常無奇且在校園行之有年的資源回收工作,卻突兀地變了調?
要求學生把每一件事情給做好,而且做什麼必須像什麼,相信是絕大多數「初任」國小班級導師一個極為嚴格的自我要求,卻也往往對學生、對自己嚴格過頭使得挫折感倍增。這些遭遇重大挫折事件所構成的經驗,對老師日後教學工作的影響,就我個人的體會與觀察來看:老師學會了什麼叫做「看開」,只是這種看開是消極的,剛開始是睜隻眼、閉隻眼,到最後則會質變為所謂的睜亮眼卻什麼也沒看到。
我不否認老師的自我情緒管理很重要,任何一位老師的確都必須好好的掌控自己流動的情緒,不傷害自己,也不因此作為「求好心切」而傷害學生的藉口。老師會有情緒,必定是他面臨了某些不正常的情境所造成的壓力。如果說,今天的校園很正常,大家都快快樂樂的,老師會有什麼壓力嗎?但並非如此,升學壓力、惡性競爭、過多的行政要求…等等讓老師喘不過氣來的「配合」,讓校園變得不是那麼的正常。在這種情形下,單向的要求老師做好情緒管理,我們對於學校體制的反省與批判,顯然還是太少!因為,情緒管理到最後,校園裡隨處可見的是不敢關心學生、抱著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