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框架與破框

我隔壁班是一群活潑好動、去年九月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因為午餐都在他們教室打飯,所以上個學期,很快的,我就跟這群小傢伙們混得很熟,他們也會主動找我聊天、玩些有趣的小遊戲。[@more@]

不過,開學的第一天,有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卻讓我們幾位老師哈哈大笑。

一早進到教室後,我發現有些東西忘了拿,於是轉身回辦公室。才剛踏出教室,就看見低著頭迎面往我走來的育成。當他經過我身邊的那一剎那,我決定跟他玩個整人的小把戲。我突然抓住他頭頂上那頂紅色的大帽子,往上翻了一下後,兩個人四隻眼睛互相盯著對方好幾秒,突然間:「我是誰?」。我對著這小傢伙微笑,過了約十秒,又問了他:

「育成,我是誰啊?吼,你竟然忘了我是誰?」

育成兩隻眼睛直瞪著我看,右手手指頭不停的搓弄著帽子,可是——他怎麼想就想不出來眼前這位捉弄他的老師是誰,直到幾位五年級的同學走過他旁邊,大聲的告訴他…。

我可以確定的是,育成在那短短的幾秒鐘把我給忘了,其實是心理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形下,嚇了一跳後的「暫時失憶」。我們似乎可以想想每天早上師生相遇是怎麼一回事。大多數的小朋友到學校後,遠遠望見老師,心理就已經在數著向老師問早的最恰當時機,或者彼此的目光、身體在如何不接觸的情況下迅速讓雙方擦身而過;而老師回應學生的方式——微笑、點頭、回聲早——也變得是可以預期的了。在這種穩定的早安禮的框架下展開一天的學校生活,對大多數的師生來說,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人際互動的慣性運動,沒有甚麼新鮮感——好比百貨公司的電梯小姐,千篇一律的重複她們的話語和舉止。但老師們卻會將其詮釋為「學生有禮貌」的合宜的行為表現,久而久之,這種慣性也變成眼睛看人、看事的視界,這個視野受至於我們的習慣/認知後漸漸的會被定住,甚至越來越小,小到會跟學生計較、不容許意外出現——就像有些老師會把不跟他問早的學生叫來跟前狠狠的訓他兩句,要他把對師長有禮貌這事給牢記在心。

只是,一旦這個框架在破框的情形下演出,鐵定是叫人詫異、措手不及,比如說,上課後,老師在教室突然用大聲吹哨子的方式,來代替口頭的「安靜」或者慣用開啟一堂課的方式「好,請各位同學把課本打開到…」。但也就在這個剎那間,很多我們對於學校現場的固有理解勢必要重新改寫,我們亦可從中發現那些視為理所當然的規矩突然變得有些好笑、荒謬。而我也相信,這些破框或拆框的元素理應當要加進學校的課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