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從現實到藉口

今天(2006.1.26)學管課公告今年將繼去年因少子化而不辦理國中小新進與現職教師甄選。這樣的一個行政決定,就保障現職教師的權益的面向來看,也是個莫可奈何的選擇。

[@more@]

少子化是個現實,學齡人口的確逐年下滑,儘管我們可以「預估」,它仍彷彿像無底洞似的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才會止跌回升。而為了做好師資總量管制,並考量現今政府財政赤字惡化、經費短絀,人事支出費用不宜繼續擴大的情形下,教育部與地方縣市政府無不努力地做好控管的工作。

只是,少子化不管小孩再怎麼少,每一年還是會有小朋友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老師們卻是會一年一年的老去,在人員編制妥善控管的思維下,我們是否也會擔心著:踏進教師辦公室,一眼望去,盡是一群五、六十歲的「老」師,而四十多歲早已步入中年並從事教職好些年的老師們,一樣被稱為「少年家」。

我相信對教師這個行業來說,新進老師的新,從年齡來看,是有它的世代傳承與交接的意義,這也是教師經驗與實務知識能夠生生不息並促成教學專業不斷精進的動力來源之一。而當我們想到「活力、熱誠、希望」這樣的字眼時,我也相信映入絕大多數人的直覺就是年齡/年輕這樣的圖像。但對於校園是否能夠長久地保有少年家的活力,我們的預估似乎開始指向「不甚樂觀」四個字。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年長的老師沒有活力,但基層教師們心裡絕對清楚的是:跟一群小蘿蔔頭混戰一天下來後,老師所需要的心力與體力,不是「掏空」二字可以道盡的—-尤其當我們越來越沒有年齡/年輕作為燃燒熱情的本錢時!

對那些手中持有教師證一心只想圓的教師夢的「少年家」,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們還要等多久,也許這個夢看來在這輩子因過去十年那錯誤的師資培育政策而可能圓不了了,但我們大概也不希望看到學校教師在世代的分佈的系譜上,有那麼一大群是因為總量管制政策而被蛀空

因此,去年沒有辦新進教師甄選,今年我們一樣要共體時艱,這些可以「體會」。只是,明年呢?後年呢?甚至民國一百年呢?…

也許,有那麼一天,廿幾歲的老師,會變成了校園教師的稀有動物,我想不只是小朋友見到這樣的老師會很高興,那些硬撐著身子打退休金保衛戰的老傢伙們,也會發出最美的微笑來。

做好師資總量控管是當下教育行政官員在諸多考量下所選擇走出的一條路,但我們不能只有這條路可走,因為它有可能是條走入死巷的「盡路」—-如果少子化變成是不辦理新進教師的藉口的話。在此同時,我們似乎也要為那些一出生或還未出生即被貼上「少子」標籤的孩子們,尋覓一群代溝較小的老師們。不這麼做,日後世代的溝通將會變成無法跨越的鴻溝。

請相信「老狗變不出新花樣」這句俗諺,這話歷久不衰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的。終究,「老」師們是希望變成「少年家」能夠牢牢踏在那屹立而不搖晃的厚實肩膀,讓他們得以前仆後繼的投身在教學志業上,就如同當下的我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一般。假若沒有了年輕世代的教師,那將會一種遺憾,而不是總量控管那短暫的如釋重負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