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將至,相信很多老師忙著做成績,既然成績是老師做出來的,當然分數或等第裡頭所呈現的「科學客觀」就頗值得我們玩味一番。
[@more@]
在學校來來去去的老師們當中,年復一年,我經常看到一部分的同事是依照記錄在教師手冊上的各項成績,利用計算機或者excel寫好的程式算出平均數後,才將最後的成績寫在學籍簿上並登錄至校務行政系統裡。
但在老師們登錄成績時,我也看到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有些老師十分的公正、客觀,相信計算機上顯示的是幾分,就是幾分,該是給丙,就不會給些所謂的同情分數而改成是乙。
而有些老師呢,則可能是基於鼓勵學生的立場(不想在分數上和學生、家長過意不去?或者成績低到打不下去所施捨的同情?),明明各種紙筆評量的平均分然只有30分,但他會以作業、課堂上表現…等等這一類佔有一定百分比的分數做為的參考,因而最後真正登錄的分數可能已經是飆高至65、甚至70—-課堂上的表現,不就是一種主觀意見形成的印象分數嗎?但它仍被老師視為是一個客觀的分數。
也就是說:有些學生紙筆測驗的成績差,老師便會以習作的分數來添加個幾分,或者上課的表現「斟酌」一番後予以增減。有的老師是一板一眼,相信計算機或excel算出來的分數,是幾分就是幾分;有的比較仁慈,一律從寬處理。
這種期末特殊的打分數現象,就我的教學脈絡來看,儘管平時班上學生的評量成績一向不高,除了題目總是出得有點難之外,其實我是想要同學們認知到他們往後都會遭遇的現實:長大後,參加各種考試的分數,九十、一百分,簡直是妄想。有時,四、五十分就算高分了。但在期末做成績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很坦白的告訴同學們:「你們的期末成績,老師一向都不會給得太低,我一方面肯定每位平日的努力;另一方面,這個成績基本上老師認為跟你們在一、二十年長大後的種種際遇與成就,幾乎沒有很直接的關連。」所以,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分數「可議」的客觀上,倒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做該做的事—-我一向是直接上網登錄成績,列印好後便貼在學籍簿,拿計算機按老半天乾等著它所顯示的分數或者眼睛盯著螢幕試算表所顯示的結果,省省吧!
我總以為,分數、評語等這一類對於學生的紀錄,得跳出它種種的框架或形式後,才知道我們究竟在做成績這件事瞎忙些什麼。等老師們弄清裡頭的假設、想法後,相信我們會找到自己一種實在的感覺來—-相信對大多數的老師來說,孩子們真正的分數是建立在我們對他們的寬容等待中。
當然,這個問題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做更多的討論並就評量的學理提出質疑來做更多的澄清,以檢視老師在期末的這齣重頭戲,究竟要呈現出的是什麼樣的教學工作意義來。這樣的討論或對話,我也深深地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