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擴大內需政策/中小學全面推動資訊教育以來,這幾年我參加過不少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的研習。
[@more@]我覺得,這些研習不參加還好,一參加反而讓自己的失落感更深加幾分。
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什麼「手機融入生活」的研習,可是我們每個人不是隨身一機走透透,絲毫不覺得機仔會有什麼融不融入的問題。但為何資訊—-說穿了不過是相關資訊設備的使用—-竟可以花上我們那麼多的教育經費,只為了「融入」二字?
也許,我們會說:相關的軟體老師必須花時間去學習,所以這樣的研習安排與設計是必須的。只是,學習並熟悉操作技術是我們安排研習的主要目的嗎?就我的研習經驗來看,很多研習的課程花了很多時間在技術操作的練習上,但幾乎沒有讓老師花時間針對究竟什麼叫做資訊融入教學這個大問題去做一些思考與討論的功課,甚至大家集思廣益去探討電腦/科技/資訊/網路,到底和身為「現代人」的老師就其生活與工作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
我不是說技術的學習不重要,技術的學習其實就現代人而言,絕大多數的機器和手機一樣—-你只要依著說明書,多按個幾次,或者跟朋友聊聊—-就能夠上手。當然,有一些「撇步」是靠自己的摸索與努力而嘗試出來的,但這些撇步,在研習場合做「分享」,我懷疑它所散佈的最大效益其實根本是零(或者,非常的「小眾」)。我想,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的研習,其實就目前處在機器普遍、概念貧乏的現況下,最終還是得回到課程與個人/社會/生活/知識本身的議題上,當這些課程議題產生人跟人之間言談的火花,那些很硬梆梆或者很死的資訊的東西,在這樣的互動脈絡下才能顯現出令教育現場的行動者學習者絲毫沒啥感覺的融入價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