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一、孩子們在學校裡頭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二、他們盡責任的環境是極為畫一的,
三、不管願不願意,孩子們總得在學校教室裡乖乖待著。
而上述這三個事實所構成的學校生活,即使是最年幼的學生也必須學習去面對。因此,Jackson用了三個「關鍵字」—-群聚、評鑑、權力-—來進一步說明這種學校教育生活的特質。他以超過廿頁的篇幅,詳細的描述上述三個關鍵字出現在哪些教室生活事件,並對學生構成哪些具體的影響。Jackson指出:許多看似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教室小事,在群聚、評鑑、權力三者相交結合的運作下,賦予了教室生活一種相當獨特的「情調」(flavor),並形成一種有別於正式教學結果的「潛在課程」。重要的是,學生如果想要在學校如己所願快樂地生活,就必須「精熟」此一老師在講台上不會明說、教科書裡不會寫下的課程—-那些有關教室生活中的規則(rules)、規定(regulation)與規律(routine)。Jackson認為這三規所構成的潛在課程,對學童的影響遠比形式課程來得大。他並將其稱之為教學的「主要結果」,以有別形式課程「次要結果」影響。只是,「在某些領域上,這種潛在課程的影響被視為是副作用或是偶然的結果,而被忽視不成為教育議論上的主要問題」(歐用生, 1994, p. 36)。
潛在課程此一概念提出之後,引發了學界激烈的討論。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學校教育體制應有什麼樣的作為、或是扮演何種社會功能,尤其「課程」此一媒介從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關鍵角色,也因學者所持的立場、理論觀點甚或是研究典範的差異,而顯得迥異其趣。課程研究學者針對Jackson的研究的反應或迴響,或許挑起了如Jackson在本書前言所指出的:「這本書…目的既非詛咒亦非褒揚學校,更沒必要,去改變它。我的目的只是簡單的想挑起讀者的興趣,可能地喚醒他去關懷學校生活中那些值得但卻又不怎麼被注意的特徵」(p. xxi)。只是,這些不被注意的特徵在學校教育制度下,對於那些日復一復做著同樣事情的老師們,教學此一工作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