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邊沒多少書,但每隔一陣子仍得將隨意堆置在書櫃與地板上的書稍作整理。[@more@]
只是,我有個壞習慣,就是到最後會變成是在翻書、看書而不是在整理。我想,溫故知新,也不算是什麼壞事吧!有本書,每次整理就一定會翻它一下,讀個幾頁—-P. W. 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教室裡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
在美國的教育研究學界,P. W. Jackson可以說是已列入「大師級」的人物了,而早在1950初期,便已展開他的學術研究生涯,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
在國內,幾乎在教育學院研修與課程理論有關的研究生,P. W. Jackson也像是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名人堂裡的貝比‧魯斯(Babe Ruth)一樣,成為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我只是有些好奇,有幾位學生真正把《教室裡的生活》這本書從頭到尾的給讀完,雖然只有薄薄的182頁)。
既然提到Jackson,我先說個有趣的小故事好了!
1994年我第一次回學院進修,因選組選定的是「課程與教學」組,所以歐用生老師(當時他是借調到板橋教師研習會擔任主任一職,一學期後返回國北師接任院長)開的「課程理論」一門課,不能(得)不修。第一次上課,歐老師很客氣,講了一些輕鬆的話,要大家努力用功唸書,並交代給我們第一個功課,一篇Jackson在1992年所寫的文章「課程的概念與課程專家」(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specialists )—-在今日看來,這篇文章亦為課程理論研究的「經典」論文。這篇A4大小、兩欄、字型大約9、密密麻麻長達37頁的文章,說真的,猶如對我們幾位修課的同學狠狠地丟下一顆震撼彈—-也算是進研究所修業的見面禮吧!
第二次上課,歐老師就沒那麼客氣了。他問了幾個有關這篇文章的問題,我們卻是一個也回答不出來,只見大家低頭猛翻文章,故裝認真模樣,已吭不出任何聲音來。平日看起來和藹可親的歐老師,不免也動了怒氣,但這一怒,除了嚇跑了一些同學辦理退選外,他的「勉勵」也成了我們同學聚會時,必說的趣聞之一:
「你們以為唸研究所是來度假的哦!這樣怎麼行呢?如果是來度假就不必唸研究所了…」。
說真的,我要謝謝歐老師的「震怒」。因他這一怒,讓我對讀書/思考/理解有了另一層的體會。
言歸正傳,Jackson的《教室裡的生活》,真的是研究教室生活百態的經典之作。在1980年代末,教育研究學界就方法論展開了一場極為激烈的「質、量」典範之爭,在對「現實」(reality)為何互有堅持的情形下,Jackson的這個研究,雖免不了遭受「不夠客觀」的批評,卻是許多以量化為主的研究方法教科書中,頗被認可的「質性」研究。
到底這本書有何過人之處呢?另個大師級的教育學者,E. Eisner(1994)認為:Jackson的這個研究是「描述豐富、具有洞識、書寫完美、引人注目」(p. 199)。而「以自然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做為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自然的情況下研究那未經觸動的情境,透過不拘束於形式主義的語言,或是湮滅那些鮮活的細節並予以抽象化為理論,研究者試著對那些情境創塑意義」(Eisner, 1991, p. 3)。 因此,「Jackson觀察的成果是一本具洞察力的、有著藝術感而精細做出的作品,會被想起較多的則是它的隱喻和洞識…」(Eisner, ibid., p. 13)。 此外,最令課程研究學界印象深刻與討論最多的,在於Jackson是第一位使用「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這一名詞的學者,藉以指出教學過程中,在理想的看法和實際作為間,致使學生出現哪些教師無法預期到的學習結果。重點是:學生必須精熟學校教育的潛在課程,如果他想讓自己的學校生活好過一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