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無法穿透的牆(I)

最近因為進行期中評量的關係,常常可以聽到一些有關「學生/試卷/作答」一些令老師們感到驚訝不已的談話。[@more@]

比如說,教三年級社會的M老師說:

「妳知道嗎?OO竟然問我說:『老師,國內外的畫家,國內外是什麼意思?…甚至還有學生問我『床鋪』的意思是什麼…」。

C老師則是(苦?)笑著說:「我們這邊的孩子語文程度真的是太…,三年級了還…」。上述這個讓老師覺得誇張或不可思議的現象,我想還是得放回孩子們的生活脈絡來看,才能獲得一些訊息,這些訊息的確可以幫助老師瞭解評量中遇到的不解,其實是有解的可能性。

我們這邊的孩子的生活圈子小的可以,幾乎每天都是學校–家庭這兩個空間往返移動。到了假日,也甚少外出,頂多是在社區活動。而有一小部分的學生,他們的日常生活,則是在學校–安親班–家庭重複的遊走。總而言之,對三年級、九(十)歲的學生來說,再單純不過的生活空間,有關「國」的認識其實是非常非常的遙遠,就算唱國歌,也才一個星期唱一次,遑論「內、外」(他們能夠體會到空間內外的差異,根據我對學生日常生活作息的訪談與瞭解,大多是這樣的:上學出門,進教室;上課教室內,下課可以走出教室外;放學後要回到家裡)?即便是有電視這個跨國的傳媒工具,所謂的「國外」,也要夠大的新聞,從成人口語相傳以及畫面的搭配,才知道「很遠的地方」發生了一件「可怕或恐怖」的事。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我想缺乏老師視為理所當然的語彙使用情境,是學生看不懂試卷問題描述的主要原因。而這同時也是一個在地的文化/語言現象。床就是「眠床」(台語),絕不會是國語的「床鋪」!再舉一個例子,在考選擇題時,廠商提供的試題光碟,總會出現「下列何者」這樣的問題鋪陳用語,但我們不能直接用,因為看不懂這四個字的意思的學生很多,因此,老師們得將這四個字改寫成「下面哪一個答案」或者「以下四個答案哪一個…」這種更白話的問法。但改寫對老師來說,遭遇到的難題是:當我們試著把題目說清楚時,勢必要用較多的文字;此時,又得擔心過多的文字會造成孩子在閱讀試題時,出現訊息過多造成干擾的困惑。如何去拿捏,頗費思量。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一點:教會學生看懂試卷上各種不同的問話方式(或者聽懂他人所使用的語彙),跟老師去改寫試卷問題敘述這二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這中間,老師必須在課堂上不斷提供更多的語彙使用之學習情境,讓孩子們瞭解在外頭的世界,有更多不同的說法,但所指的意思是相同的。這些練習的主要目的,就像橋樑一般,幫助孩子跨到另一個未來要去面對的世界—-包括上國中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