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會是一個「視力」非常龐大的工程

今天我收到一封主任寄給全校老師的電子郵件,主要是轉達94年10月26日縣內教務主任會議的一些報告事項。其中的第一點,我看了之後,想了一整晚仍不知其關連性為何。但在好朋友X老師直接回應「鬼扯」二字後,整個人才茅塞頓開!

[@more@]

主任傳達的訊息是這樣的:

九年一貫訪視與過去最大不同是進入教學現場觀摩。此為教育部積極推動教師專業評鑑必須要做的一環,因此教育局採漸進式讓老師們慢慢適應與接受,將來教育部對教師的評鑑(外部評鑑)是由一組人員進入教室觀察老師教學情形,請老師們了解這個趨勢。

縣內所有中小學,在這個學年,都要接受九年一貫課程的訪視,已有老師寫下對於訪視的感想(請參見「挖東牆補西牆的九貫」)。但令我百思不解的是:明明就是九年一貫課程訪視,怎麼會跟教師評鑑扯上關係呢?輔導員訪視,想看教學觀摩就說一聲,難道是擔心或害怕老師有被「偷窺」的恐懼,所以搬出教師評鑑趨勢這六個字,作為棍子警告老師:「妳/你趕快做好心理準備,反正遲早要被扒光見人,所以現在先讓我看,順便練習一下什麼叫做『適應未來的趨勢』」?還是另有其他的用意?

如果你要看我的教學,Welcome,絕對歡迎!但我懷疑只看一節課,能看出個什麼碗糕來。比如說,我今天在社會課跟小朋友們講了一個過去農業社會有一種行業叫做「牽豬哥」的故事—-已故作家洪醒夫先生《田莊人》一書「豬哥旺仔」給予的靈感—-鄉下孩子看到體型碩大的公豬那晃來晃去的「生殖器」,忍不住想拿石子去丟丟看,看看大公豬會有什麼反應,順便作弄牽豬哥的田莊人。在一個想要讓學生集中上課注意力,引起他們學習動機的教學脈絡下,我絕對不能也不會說「公豬的生殖器」,而是要直接講「夭壽死囝仔拿彈弓瞄準豬公下面那個晃來晃去的大卵葩」。問題來了!我想訪視的輔導員,當場聽到「大卵葩」這三個字,一定宣判我的教學有問題—-但在那個當下,你可以聽到學生再爽朗不過的笑聲了,那種笑聲,可以讓疲憊的老師,撐過幾乎是滿堂的一天。

這是題外話。

根據X老師提供的資料,其中「教師評鑑試辦計畫條文」提到:

教師專業評鑑方式分為教師自我評鑑、校內評鑑二種:1.教師自我評鑑:由受評教師根據學校自行發展之自我評鑑檢核表,填寫相關資料,逐項檢核,以瞭解自我教學工作表現。2.校內評鑑:由學校教師專業評鑑小組安排評鑑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評鑑。評鑑實施時應兼重過程及結果,得採教學觀察、教學檔案、晤談教師及蒐集學生教學反應等多元途徑辦理。採教學觀察實施時,由校長召集,以同領域或同學年教師為觀察者,必要時得加入校長所指定之教師或學校教師專業評鑑小組推薦之學者專家。

大家請注意「採教學觀察實施時,由校長召集,以同領域或同學年教師為觀察者,必要時得加入校長所指定之教師或學校教師專業評鑑小組推薦之學者專家」這段話,跟教務主任會議提到的「外部評鑑」這二者間其實沒有多大的交集。姑且不做文字上的討論,因其仍處於研議狀態。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電子郵件中「由一組人員進入教室觀察老師教學情形」這幾個字。根據教育部「93學年度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表」,本縣的小學老師有2299位,國中老師有1167位。倘若每位老師進行一節課的教學觀摩就好,各位知道嗎?這一組人員一共要看3466節課,以一週滿編35節課來看的話,一共要看99.02857週才看得完。這鐵定是可以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且「視力」最為龐大的訪視工程。就算多成立個幾組來進行「外部評鑑」好了,說真的,假如我是退休的校長或老師,我才不淌這灘渾水!

言歸正傳,訪視想要看看老師實際的教學,說是觀摩也好、或者指導也好,其實老師們是不會在意的。教師評鑑跟你要進行九年一貫訪視,沒有必要把前者當成令牌—-那不過是塗上金漆唬弄人的辭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