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注音符號檢測?別鬧了!

假如我是今年剛入學的六歲的兒童,當我六十六歲當阿公的那一年,我一定很會跟抱怨每天考試太多的孫子說…[@more@]

「這沒啥啦!六十年前,恁阿公讀一年級,為了什麼注音符號檢測,每天被老師留到下午四點才能回家,幹!我同窗仔攏上半天、吃完午餐就可以回家,阮那個老師驚我做啦啦隊考太差把全班分數拖落水,把我留下來『補救』咧!考試,我六歲就遇到『大考』咧…」。

說真的,若六十年後真有那麼位阿公對他的孫子娓娓道來這段個人的遭遇,那麼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唯一感到「慶幸」的,就是我們已作古多年,不必再忍受「當下」莫名其妙的檢測—-在教改十年開始論成敗、談反省的今天。

我們宜蘭縣並不是全國第一個搞什麼小一注音符號檢測的縣市,然而,我們卻也依樣畫葫蘆讓六歲的孩子淪陷在檢測的流沙中。這一點,我倒是十分訝異。因為我相信縣內所有擔任一年級、肩負「啟蒙」重任的老師,「她」們絕對是十分在意孩子的注音符號學得好不好,她們也很努力的把關,更沒有人比她們瞭解到「基/本」是怎麼一回事—-孩子,把注音符號學好,等於是取得日後在學校順利學習的第一把鑰匙!

可是,面對檢測,「」們卻是沈默以對,只是默默地加強準備。

怪怪,人家都不說話了,「你」未免也管得太多了?

我不得不說話,因為既然要搞檢測,那就請搞得全面些,因為對老師來說,還有比國語、數學、英語更為「基本」的能力:請教育局妥善研擬規劃「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檢測」,項目包括孩子會不會綁鞋帶,是否能把抹布洗乾淨、擰乾,拿掃把掃地的姿勢是否正確,是不是有能力可以把自己使用的餐盒給洗乾淨…。我們不是要培養學生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嗎?那就順便一起測測吧!

寫下這些話,並非什麼情緒之言,只是當我們親眼目睹課程改革步上荒腔走板之途,心情卻像是捧著改革方案送入納骨塔般地沈重!注音符號檢測,請「相信」老師的教學專業,交給老師來做—-這幾年,各校不是很努力的辦各種「動態評量」來瞭解孩子是否學會注音符號嗎?怎麼,現在又要六歲的小朋友們乖乖地坐在教室,聽著來自CD收錄音機那位陌生人的聲音,小手握著鉛筆作答呢?

殺雞焉用牛刀?花錢搞一個注音符號檢測,有必要嗎?費解!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