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去死!」

早上前兩節是由科任李老師上的自然課。長期擔任導師,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學生總是對科任老師軟土深掘,有些甚至是欺負透透。[@more@]

有時我在教室看學生上「其他」老師的課時,總覺得他們講話的態度不甚禮貌,甚至鬼叫鬼叫的讓我很受不了。當然,我也清楚學生為何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是很能察言觀色的,人前人後一個樣—-按照社會學者E. Goffman的看法,此即為因應不同對象與角色而換戴面具的表演是也—-在老師和科任老師面前,學生戴著不同的面具演戲,演慣善良、溫馴、怯懦百姓,也想過過凶神惡煞的癮!當然,這是我個人主觀的強烈感受,或許科任老師不這麼覺得。

十點十五分,下課,我回到教室,第一組的阿匹婆同學馬上跟我說:「老師,剛才上自然課,董事長說:『老師,去死!』…」,我一聽,這可非同小可,因為上一節阿公仔才因為上課不理會老師而被我狠狠地在李老師面前罵了一頓,沒想到…。

我把董事長找來(這孩子上課,總是我行我素,不太理會老師下的「指令」,興致一來,就像董事長般地巡視起員工/同學來。本來我是想叫他「督學」的,不過,我看他的樣子,比督學更瀟灑,至少督學罵人還會有所保留,他脾氣一火,開口就是「白癡、豬,去死啦」),問他怎麼一回事,這傢伙卻只是一副臭臉,口緊閉、有些驚惶的兩眼直瞪著我看。我問阿匹婆究竟怎麼了,她說:

就是啊,老師上課問問題,董事長舉手,結果老師都沒有叫他,他就很生氣說:『老師,去死!』…我有跟老師說,結果李老師只是看董事長一下,叫他以後不要這樣…

我知道師生課堂上的言談互動,尤其是「老師對全體學生」這種參與結構,長期下來,只會讓學生學到「個人的發言慾望被延遲、甚至忽視」這一課。而說真的,我也頗能體會有話要說、到頭來只能忿忿不平的董事長為何會說出「老師,去死」這四個字。通常,我們的處理方式亦大多會就學生這樣的「過錯」(一時衝動的無心之過?),從個人言行舉止規範之面向來加以檢討,並「要求/勉勵」以後他不再犯錯,但我認為,這種道德勸說式的勉勵,只會令老師淪入事後擦屁股的窘境。

學生總是喜歡和老師說話,而在老師無法一口氣應付所有學生七嘴八舌發言的情形下,如何能夠讓師生暢所欲言,這個重要的課題更值得老師們共同來思考—-教師有意或無意的選擇某種一言談互動方式,都將會對學生的學習形成重大的影響。

當然,我還是訓了董事長一頓,並立刻要他去跟李老師鞠躬並說聲對不起—-形式上的。我想,還是得跟孩子們好好地談談,不因不同的老師而變了自己學習的心,這事,對他們的未來來說,會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