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班:庸人自擾、整死自己的把戲?

這個暑假,有些縣市的小學因編班的爭議而搞得沸沸揚揚,甚至成為媒體報導的新聞。[@more@]

我個人是覺得有些納悶,編班,在我們的學校,怎會變成是個「問題」?我一直都是在六班的小學校工作,自然的,在我的現場根本沒有編班這事的困擾。我們學校的老師,說真的,只要你願意—-儘管並非人人能如期所願,還是會有一些關於性別/班級導師/能力等我個人覺得是有些莫名其妙的考量—-一個班級想連續帶個三、四年,都不是問題。

對於編班引發的諸多爭議,你說,國民中學因為要強調所謂的常態編班,而將焦點置於是否有變相的能力分班,我們還頗能理解。但在小學,小一新生編班—-好吧!你說是為了杜絕私下挑選名師、或者有權勢人士的介入…等黑箱作業,新生編班是值得我們關注。只是,為何學生升上三年級與五年級時,學校的行政人員或老師們為何也因此事而搞得一大票人神經兮兮的呢?我的意思是說:為什麼學生到了要升三年級與五年級時,有部分的學校會搞編班這樣的把戲?是不是有什麼樣的教育根據,或者學生身心發展等社會/心理學的學理假設,才決定這麼做?還是說,「這是我校行之有年且不容置疑之優良傳統」,早已將編班視為理所當然了?

我想更基進的問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弄出低、中、高「年段」這玩意,然後我們的老師會(甘願?)被歸類為:你就是低年級老師,他就是高年級名師,而中年級老師是「肥」到搶不到的「缺」…等這些仍令許多教育工作者不甚明瞭的奇怪現象。然後,一位導師只能乖乖的帶一個班級兩年,就得跟好不容易建立默契、情感的孩子們告別,彷彿彼此共處一室的相聚緣分僅能到此為止。

容我做一比較粗糙的假設:在小三或小五搞編班,以兒童社會同儕互動關係作為編班的說詞(讓孩子們多認識一些其他的同學),不過是一種表面性的說法,在學理上好像也沒有什麼實徵研究的證據可以佐證,純粹是學校捏造出來的假設—-況且,現在的孩子,他所認識的「同學」,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確切的說,年段、編班,並故意加上「謹慎以對、公平公開」的處理機制(例如,編班參照學生國語、數學等學年平均等學習表現的成績,作為量化/客觀的幌子),實際上是一種對學校老師進行制度性的控制措施,透過將教師工作對象的分類,方便行政科層體制上的管理,進而產生箝制與操弄的效果。

我在想,除了小一新生之外,國小以年段為主、且年年上演的三五編班劇,會不會只是成人庸人自擾、想太多的無聊戲碼?而說真的,搞出一套整死自己的戲碼,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