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回家功課所引發的各種問題的同時,我們把現場暫時轉回到每天早上學校第一聲鐘響後的教室。[@more@]
一早到校交作業、收功課,對師生而言,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井然有序、分工負責的班級經營規則安排下,回家功課要交給誰、放到哪個位置、甚至沒有交作業該怎麼處理,都有一套標準程序在運作著。交作業不僅是擔任導師在經營一個班級時所必須建立起的規則之一,在經過公開的說明後,老師們更認為它是師生間所應展現出不言自明的默契。
但這套標準程序,有時所能產生的約束效力並不能持久,甚至只是流於口頭或書面上的約定 。
由於國小日常一般的作業往往具有「驗收昨日學習成果、為今日學習做準備」的特性,若學生無法達成老師準時交作業、或是完成某個指定練習工作的期待,一般說來,老師是不會有「太好」的反應。
如果一早就因回家功課而發脾氣,這絕非老師們所願意發生的。儘管學生未交作業、無法完成指定的練習功課的情形會不斷地重演,但面對這種不是老師所欲見到的事,能夠「發生」的是什麼呢?我想,僅僅建議老師調整自己的心態是不夠的——心態,有可能是建立在教師把學生放學後的生活該是如何來進行,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偏見,並且把學生無法完成功課的原因推諉至學生個人或父母忙於工作鮮少有時間陪孩子、家中隔代教養不易給予孩子實質協助…等「無法配合」的說辭上。
學生回家必須完成作業、隔天一早來到學校交給老師」,似乎成了師生在學校生活中一個遵循前例原則辦理的律條——過去我是學生時是如此、現在我成了老師亦是如此。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上述的律條是不好的,而是想指出:老師自成一套的作業處理標準程序和學校的作息時間安排息息相關,他必須在「固定配額」的時間下以最有效的方式,將所有學生的功課做檢核。若有學生沒能完成功課,處理流程等於是作業輸送帶故障,老師又得花時間進行「故障排除」,這一來一往,把時間壓縮得更為緊密。
若我們肯定作業在給予學生知性演練方面仍是有幫助的話,如何處理與作業有關的事情,是可以有調整甚至改變的空間。這些包括了學校作息時間的調整,讓匆忙緊張的教室生活得以放慢步調;學生有緩衝的時間與空間可將未能做完的功課給完成,老師也可以適時地給予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