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訪談的方式,問過一位在他縣市任教的老師,有關她對「作業」(回家功課)的看法。她是這麼說的:[@more@]
「我擔心自己沒有要求學生交作業,造成他們以後無法面對未來的學業與挑戰,害怕自己沒有要求他們,以後得背負更多的責難,許多責難可能是來自自己內心深處。」
這位老師的看法,的確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現在」的作業和面對他們「未來」的學業和人生挑戰,這二者間儘管未必會有直接的關係,但將它們做一連結並成為工作動力的重要來源,卻是絕大多數的老師們教室生活世界裡的現實。也就是說,老師們總是或往往從學生的作業/功課表現,來「推論」他們未來的成就。
這種因害怕自己沒做好、或對學生的作業要求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要求而感受到的自責,當老師所投注的心力與努力,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時,不但容易使教師心生挫折感,甚至會因此感到一種莫名的」罪惡感。教育學者Hargreaves(2000)表示:
「教師對學生所持有的情緒與社會的目的或目標,以及老師建立的情緒連結(bonds)和瞭解,實際上幾乎支撐著教師所做的一切事情」(p. 818)。
Hargreaves同時也指出:由於教學工作本質上沒有明確的時限,教學就像是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此一工作不知何時結束或真正的告一段落——總是有備不完的課、還有更多的作業要出——在這種情形下,老師身上漸漸地背負著「擔憂孩子未來」的沈重包袱,「而包袱愈大、罪惡感愈重」(Hargreaves, 1994, p. 148)。
學生的功課,是否讓妳/你的教學工作,出現了莫名的罪惡感呢?當老師們每天為了學生的作業而傷神、發脾氣,我們是否得重新思索:作業/回家功課,對我們造成的巨大影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