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領域的分割手術

2688這四個阿拉伯數字,對絕大多數的國中小老師來說,一點也不陌生。[@more@]

所謂的2688專案,指的就是教育部在民國 91 年 06 月 26 日公佈實施的「 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進用辦法」。這個辦法主要是依據「國民教育法 」 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來加以訂定的,內容一共有12條。至於這些由學校另行招聘擔任「教學支援」的老師,必須具有下列特定科目、領域之專長,並以部分時間擔任教學支援工作:
一、英語及第二外國語。
二、鄉土語言。
三、藝術與人文。
四、綜合活動。
五、其他學校發展特色或經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指定科目、領域專長。

照理說,學校多了個人力,對於老師教學時間的調配,是有一定的幫助。若從人力安排、課程實施、學生學習等三者關係所構成的一教學整體來看,納悶的是:這個辦法實施三年以來,教育部或地方縣市並未逐年針對學校、教室教學現況,這些老師究竟達成何種支援成效做一深入的瞭解。教育部將其視為是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數據政績,而地方政府在意的是下個年度是否仍有人事經費,至於學校,則是百態盡現。

我所關注的問題是:這些老師在既有的九年一貫課程架構下,學校如何來為老師找尋一個合適、能夠真正發揮教學專業能力的位置?而這中間對於課程改革又形成哪些影響?只是,我手邊並沒有相關的文獻、也找不到有關的實徵研究來對上述問題做一瞭解。

如果學校夠大,班級夠多,這些老師的授課節數並不難安排,而且的確可以依照老師的專業領域來進行排課。但要是像我服務的這種六個班級的小學校的話,就會出現一種「東拼西湊」的現象。也就是說,在經費、節數總量控管的考量下,為了讓這些支援教師「上足」一定時數的課,只好將三年級的健康與體育,或者五年級的人文與藝術,甚至六年級的綜合與活動,活生生的拆成兩部分—-一個部分由導師或科任老師上課,另個部分就交給支援教師。

這種拆、拼、湊的排課方式,它的運作邏輯很簡單,也很明瞭,完全是建立在過去的課程標準以科目中心為主的思維下來對學習領域進行分割手術。健康與體育,就是割成健康一節、體育兩節;藝術與人文,就是割成美勞兩節、音樂一節;至於綜合活動,反正就是割成二一,至於內容是什麼,兩位老師私下自行協調。表面上,這一分割手術對操刀的行政人員來說,不痛不癢—-儘管他們表示「不得已」、也不太願意做這種有違課程改革統整精神的手術。不過,課程統整似乎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就已落入名存實亡的地步—-尤其是「人/教師」的統整—-因此,這種領域分割手術就像割包皮或雙眼皮一樣的輕鬆簡單。在「包皮無用、雙眼皮漂亮」的現實下,學校課程想要藉由統整、協同的新論述來改頭換面,終究還是敵不過長久以來由各個科目(subject)所建構出的傳統課程美感。而我們也只能繼續地在這種美感思維的支配下,繼續地操作學習領域的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