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教師跟流浪教師的差別在哪?教育部長杜正勝先生提出他的「見解」,我想他要提醒的是:大家別忘了十一年前立法委員諸公們修法的說辭![@more@]
現任的教育部長一直是個很有己見的部長,爭議二字幾乎和他劃上等號,下列這則報導,想必一樣會讓很多老師跳腳:
教育界反映流浪教師多過流浪狗?教育部長杜正勝提出糾正,強調不應該用流浪教師的字眼,應該改用超額教師比較適當。台東縣三間國小校長林義峰昨日在台東與部長座談會上,反映目前師院畢業生變成流浪教師人數很多,他們自喻多過台灣的流浪狗,他建議教育部應該拿出對策來。杜正勝回覆時,除希望不要用流浪教師名詞外,也認為連教育界人士都不清楚何以師資會過剩,反而要教育部拿出政策來為畢業生找出路,覺得很詫異。他說,國內自民國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修法通過後,已將往昔的培育師資政策改為擴大教師培育,因此師院畢業生,自然不可能像以往畢業即有教職可做。教師需求供過於求是必然,事隔十一年現在有人以教師過剩苛責教育部,但是社會大眾不懂批評可以諒解,教育界不懂跟著社會各界批評,就讓人覺得可悲。杜正勝指出,師資政策改變後,每位選擇擔任教師的大學生,都應該有非畢業即有老師可當的認知,要走上教師之路即得審慎評估再投入行列中。【引自:5/20中國時報】
跳腳歸跳腳,從古早的師範教育法到師資培育法來看,修法的時代的背景有其脈絡可循,但跳脫不出的,或許是老師等於鐵飯碗的思維。只是,這十一年來,各種配套措施甚至該有的控管完全沒做好,教育部一味屈從於民代的壓力而無所堅持,令人難以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