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改作業時,大多希望看到學生寫出來的字是工整、對齊、乾淨的。就算有錯字,老師們也不會多加苛責,而且學生還會給老師留下好印象,得到不錯的成績。但對於那些字體歪七扭八,正不正、斜不斜的樣子,惡厭之心油然而生。[@more@]儘管有個說法是:字如其人。但每天幾乎都得改作業的我們,又如何看待此一有趣的現象?
學
校教育長久以來是以文字此一表徵符號作為教學互動的主要媒介。我們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小學課程都強調文字作為陳述意義的符號,並以此建構各種學習活
動。但是文字呈現,表意的形式有很多。以文字的書寫來看,比如,月,這個字,我們總會要求學生把字寫好、寫正,卻又可以看到各種「月」的寫法:上窄下寬的
月,左、右斜躺的月,甚至是中間那兩個「一」不等長的月。這些個月,都有它們所想要表現出的意義,而不單單我們腦中浮現的那個「一輪明月」,或是橡皮擦擦
不乾淨的月字,我們大可想成在烏雲中露出一些微光的月。依據Eisner(1991:31)的看法,由於表徵符號具有明確的指意功能,也就是說,它所要傳
遞的訊息是很清楚的。但我們對於傳達意義的符號本身所採用的呈現形式,它究竟要指涉的是什麼,意義就不是那麼的明白了。
我在想,如果能換個方式來想學生的字體,只是他們表意的一種形式,那麼,在改作業時,就不會讓自己忍受那種嘔的要死的感覺了。只是,這樣的想法一時之間想扭轉過來,內心勢必得經過一番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