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所寫的《最後一片葉子》,被教科書商請來的編寫委員改寫成課文(翰林版五下)。[@more@]學校的圖書室裡有這個故事的繪本,手中更有英語原文以及中譯的小說。同個故事卻有那麼多的版本,要是你的話,會選擇哪一個來教?
英文版可能對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很多老師或許會說:拿來當作大一英文選,或許還合適,但對小學生來說,那是天書。那麼中文版呢?小學老師會認為:只要抓住故事的「精神」就可以了。那麼我再告訴各位:格列佛的《大小人國遊記》,相信大家都讀過,但很多人不知道我們讀的中譯本卻是問題重重,甚至與原文比較的話,根本是「錯誤」的譯本(詳見:單德興先生所寫的「格理弗中土遊記──淺談《格理弗遊記》最早的三個中譯本」)。也就是說,譯本沒能抓住原作者綏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原本想說出的真正意思來。換言之,沒掌握到故事的精神。
我和學生在讀托爾斯泰所寫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這個故事時,也碰到兩個不同的中文版本,一個是譯寫版,另一個翻譯版。譯寫,翻譯者除了翻譯之外並加以改寫;而翻譯,是否忠於原文的意思就必須得拿出原文來比對。但這個原文還是有問題,英文?俄文?
提出這些問題,是想讓自己更用心地去看待我們所選用的語文教材。課文是一種很特殊的文類,因為它注重語文知識的基本結構問題,語詞、句法,因此改寫時得中規中矩,讀來便失去了原故事的趣味性。如果有機會回到原文呢?一樣的,故事的巧妙之處還是得靠老師「說出來」。但我認為原文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有機會更接近作者書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