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開放其實更封閉

很多學校的新建築對於班級採開放空間的設計,固然有它設計上的理念,但是「怕吵到別班」仍是目前許多老師與老師之間的顧忌。[@more@]像我們學校是傳統一間間獨立的 教室,一個班級又沒多少學生,可是我們還是怕吵到別班在上課。當學生聲音大了點,也還是不忘提醒他們:小聲一點,別班在上課。老師為什麼怕吵呢?在過去,如果一個教室很吵,那表示這位老師對於控制學生秩序的能力是有問題的。因此,要學生小聲點,安靜,是有他的社會意義。但我們知道,學生安靜地做個人的學習,已經不符合當今我們對於學習是透過互動來建構知識的看法,換句話說,我們也必須去適應教室裡「吵鬧的聲音」。只是,這樣的空間設計,對於班級之間的教學活動,是一定會有影響的,我想:玩得大聲固然代表大家都很投入,但適時地讓學生知道我們在這個學習空間下的限制是什麼也很重要。只是,這樣說來,還是很殘忍,明明就高興得想大叫,卻還要抑制自己亢奮的情緒。

閱讀全文看似開放其實更封閉

課程進度/旅行的方式

課程進度的掌握,這念頭似乎一直是很多老師在教學時惦記在心裡,甚至揮之不去的影子。這影子未必不好,但要是成為籠罩在頭頂上的烏雲,鐵定是最大的壓力。[@more@]我想,或許可以用旅行的隱喻來看教學進度以及教科書的關係。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我們把課程比喻成地圖來看的話,那麼按照進度就好比是參加旅行社為我們安排好的行程,但我們也 知道這種旅行方式只能是針對某些景點,走馬看花但無法深入瞭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自助旅行,老師就有比較多的選擇。但這並不是說是在沒有時間限制下的漫玩。 自助旅行一樣有規劃,但進度是彈性的,可預期性不像是旅行社那般地讓遊客有一直趕路而無法盡興的缺憾。當有位老師說「我不知道進度會到哪裡」,我想我們也不必太訝異。她並非真的 不知,只是在旅程中可能因為腳去扭到了得休息一下,或者今天頭有點重,乾脆在旅社休息個半天,下午再去附近的景點觀賞。進度,真的讓老師有那麼大的壓力嗎?如果我們有那種教科書非教不完的想法,那麼我們是在書商的安排下旅行。如果教科書只是教材其中一種,我想我們是在(半)自助旅行的旅程中。

閱讀全文課程進度/旅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