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斯看教科書

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巨擘米爾斯(C .W. Mills)在他《社會學的想像》一書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教科書性質的看法。[@more@]他說:

教科書是為了方便年輕
學子而將事實加以組織,而非整理新進的發現與研究。因此,教科書往往只是一種機械化的事實收集,只為了說明相當程度定型的概念。教科書由於忙於把積累的細
節依序排定,通常並不很重視研究新觀念的可能性,以及觀念和事時的交互作用。對教科書來說,老觀念新事實往往比新觀念更重要–新觀念常會危害一本教科書
在課堂中「被採用」的數量
(Mills, 1959/1996, p. 130)。

米爾斯的看法我想真是一針見血。而他更不諱言地指出教科書是為中產階級出身的學子而寫的,編寫教科書,等於就是寫給特定一群往上爬的中產階級人士。簡單的說,教科書具有「階級劃分」的性質,而具體劃分的工具就是以教科書為知識作為篩選標準之評量。對於這種說法,我想很多老師是會抗議的;不過,對於前段所引述的,倒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科書為了避免引來不必要的爭議,往往取中庸之道的敘述方式來鋪陳課程知識,此外,在知識取材上,也是儘量地往社會主流靠齊—-最好就是用那些大家都知道、都認可的事實性知識。但既然有主流,也就有那些被打為非流、不入流的知識,這些知識在某一個時代說好聽些是「前衛」,難聽一點就是偏激思想。只是老師在他廿、卅甚至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會不斷地目睹非流、不入流變成主流,而過去的主流則是諷刺地被新世代送入課程改革靈骨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