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變得懂事而注意別人的喜怒哀樂,大人卻是鬧彆扭來贏得別人的順從」[@more@]
最近買了一本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先生所寫的一本書《與自己和好》,裡頭有一篇文章是「因索愛而早熟」,讀完之後是字字震撼了我的心。我來花些力氣把文章中
的故事和浩威先生的感想「敲」給各位讀讀,我想當老師們在追尋甚至建構「理想師生互動」的圖像時,其實可能不太清楚要孩子們學會「懂事」是怎麼一回事:
朋友提起,有一次小孩回到家,自己就因為學校老師的緣故而哭起來。他們夫婦有些錯愕,因為無論是小孩過去的說法或是他們自己的印象裡,這位老師似乎不錯呀。後來才慢慢聽明白,原來孩子並不是被責備或體罰,而是為了自己今天在班上的表現自責,才落淚的。
那
天早上,小孩下課玩得太興奮了,上課時忍不住還是繼續找鄰桌講話。這位從不體罰的老師忽然肅靜,停止授課,說了一段很長的話,表示自己很難過,為什麼付出
那麼多,同學們還是沒辦法成為最棒的小朋友。說著說著,不只是聲音越來越沉重,似乎也開始哽咽,最後就叫小朋友自習,再也不語。
我們可以想像,這班級必然陷入一片沉甸甸的罪惡感裡,彷彿是讓自己最心愛的人傷透了心。當然,朋友的小孩更是如此;更慘的是,同學們看他的眼神在哀歎中帶著怨恨,不自覺將他隔離逐出了。小孩不只沒能生氣或抱怨,甚至自覺十分罪惡感地接受了這樣集體心理處罰。
我聽了以後一直在想,究竟是怎麼回事。
現
在的班級人數變少,似乎也出現更多不同的現象了。然而,再怎麼說,小孩終究是感覺十分敏銳也十分有反應的。有些時候,小孩子也許說不出來,沒法將自己的感
覺表達得很清楚,但是感覺本身終究是存在的。不論父母或老師,只要是對他們有重要意義的大人稍稍皺一下眉頭,小孩子立刻就感覺到了。只是,對於這些還需要
很多愛的小孩,如果大人用感情來要脅小孩「再不乖,媽媽就不愛妳了!」、「老師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再做不好,以後就不理你們了。」小孩開始因為需要愛和感
情而乖巧,這樣的過程會長出怎樣的下一代呢?
我似乎看到一個秩序顛倒的世界:小孩變得懂事而注意別人的喜怒哀樂,大人卻是鬧彆扭來贏得別人的順從。
這樣早熟的成長,不只在學校,更長在家庭裡。
讀
到「再不乖,媽媽就不愛妳了!」、「老師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再做不好,以後就不理你們了。」…這些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再也熟悉不過了,但在王醫
師的想法中,這些話與其說是對孩子的要求,倒不如說是大人在孩子面前鬧彆扭,這種說法頗值得深思與討論。而我在想的是:老師提出要求,表示自己失望的情
緒,真的是在向學生索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