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要講話請先舉手!

校外參觀教學回到教室後,一切又回復到正常。[@more@]

這個正常,指的是回到教室,在上下課鐘的區隔下進行一節接著又一節的課。

「各位同學,昨天校外參觀教學好玩嗎?」

「好玩,老師那個誰…」、「哪有啊,到那個什麼啊的時候,我們…」

「好,安靜,要講話或是發表自己心得的請先舉手!」

「咦,剛才不是很多人想講嗎?怎麼這下子又沒人要講了啊?」

「如果沒人要發表自己心得的話,那我們上課囉!好,請打開課本第十課…」

請先舉手這幾個字,彷彿像是一盆冷水,澆熄了學生所有的興致,即時昨天真的是很好玩、很有趣,想要說的心情,頓時整個地冷了下來。

「沒辦法啊,學生那麼多人,不一個一個來,會顯得很沒有秩序,而且很吵鬧。可能會影響到別班。講話前先舉手也是一種禮貌啊」,老師這麼回答。

「要是不舉手就說話的學生,你會怎麼辦?」

「通常都會提醒他,請他先舉手後再發言。可是很奇怪的是,當我要這些沒舉手發言的學生重來一次時,他們又都不說了。為什麼學生總是學不會舉手發言呢?我不過要求大家遵守最起碼的說話規則,這應該不難做到吧?有那麼困難嗎?」

「你覺得上課說話為什麼要先舉手呢?」

「上課時為什麼講話要舉手,你問我喔?我不知道啊!老師都這樣規定啊!」

「你曾經因為沒舉手發言而被老師處罰過嗎?」

「我在班上是不太愛說話啦!也懶得發表,老師在問什麼我也聽不懂。不過我們班的XXX,他每次都不舉手就拼命說。有一次老師很生氣,就罰他抄講話要舉手寫一百遍。」

「我們老師對那些不舉手就講話的同學,就都不理他們,只點那些舉手講話的…」

蔡敏玲在幾年前(1996)對一所部落學校進行一年級師生互動模式的研究。這個班級只有六個學生,但是「面對孩子不斷說話的場面,陳老師說出了這個教室的第 一個規定:好,安靜!你們以後講話要舉手」(頁99)。大家或許會覺得很訝異,六個學生的班級,講話還要舉手?六個學生、一個老師,照理說,這樣的教室應該是低互動量;可,為何老師還是怕吵,要學生安 靜?甚至說話前要先舉手?我認為學生在教室裡舉手發言的舉動,對許多老師來說,是個不需去質疑、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這樣嗎?除非老師能對這個「行為舉 止」說出一番道理來,而且漸漸地內化成為大家能夠遵守的規則,否則要求學生這麼做只是扼殺他們透過語言進行想像與創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我們也都知道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