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園由一句話開展出來:「學校應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這句話讓我想到李遠哲博士曾說過的一句話:「沒有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有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是整個族群部落的責任」仍可在許多傳統的部落中看到,整村的孩子統一由族中最有學問道德的人來教導,孩子的問題不只是某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整個村莊的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也有權力去管;同時也讓我想到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的救國四大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學校應該是整個社會中最真、善、美的機構,應該是展現人性中最美好一面的地方,稱為社會中最後一塊的淨土也不為過。
[@more@]
為期整整15天的主任儲訓,主辦單位所安排的課程包羅萬象,拓展了自已的視野,所安排的主講老師個個功力深厚,時時有醍醐灌頂的體悟,十足過了一個豐收的知性之旅,對教育的專業無形中增加了不少,在我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似乎也漸漸成形。此次儲訓的課程可歸類為四大類:
1. 個人成長部份:「健康飲食」、「閱讀、悅讀」、「歸零對焦與目標設定」、「主題式演講」、「即席演講」、「數位化教材製作與應用」、「溝通技巧與實務」、「讀書心得報告」、「生活隨筆」、「研習心得報告」、「學習經驗統整與分享」
2. 主任職務部份:「如何做一個稱職的主任」、「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問題與實踐」、「公文書製作與處理」、「學校法律實務」、「教學視導之理念與實務」、「輔導工作的規劃與實務」、「行政程序法解析與實務」、「學校營繕工程」、「政府採購法令與實務」、「輔導行政與實務」、「學校行政與實務」、「教務行政與實務」、「總務行政與實務」。
3. 理想學校部份:「友善校園之理念與做法」、「知識管理與學校經營」、「學校組織意像與專業成長」、「學校行銷與辦公室動力管理」、「課程領導與管理」、「學校潛在文化管理」、「學校特色課程的規劃與實踐」。
4. 教育政策部份:「宜蘭縣教育政策」、「當前我國國民教育政策」。
當然很多課程都是具有多重性質的,在未來個人成長、擔任主任職務、促成理想學校及理解教育政策的確多有助益,以教育政策而言個人能置喙之處著實不多,只能盡力理解並時時與現場實務工作比照反省,好的政策自當努力推展,若覺得不切實際則向上反應提出問題及思考解決之道。最能發揮之處就是不斷建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在這個大方向下扮演好每個職務的的角色,並努力提昇自我的能力,將所學所能貢獻在打造理想校園上。
我心目中的理想校園由一句話開展出來:「學校應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這句話讓我想到李遠哲博士曾說過的一句話:「沒有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有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是整個族群部落的責任」仍可在許多傳統的部落中看到,整村的孩子統一由族中最有學問道德的人來教導,孩子的問題不只是某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整個村莊的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也有權力去管;同時也讓我想到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的救國四大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學校應該是整個社會中最真、善、美的機構,應該是展現人性中最美好一面的地方,稱為社會中最後一塊的淨土也不為過。
學校應該與社區相結合也是教育界一致認同的作法,那麼該怎麼做呢?我認為學校得先對社區作出貢獻才行,於是乎我開始建構我理想中的學校:
一、 當學校圖書館變成家庭專用書房:
這個想法是從培養學生讀書習慣所延伸出來的,研習中曾有講師提到鄭岩石教授家中有一層樓當作書房,全家人每個人都有一張書桌,大人處理自己的工作,小孩就作自己的功課或讀課外書,結果孩子的成就都很好。而很多教育學者也強調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是很重要的,不能大人在看電視卻叫小孩去讀書。可是有些家長即使認同這個理念家中卻沒有這種環境或設備,因此,若學校的圖書館能開放出來讓家長登記(事先應宣導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好處,讓家長先心動才行),讓有心的家長可於晚上時間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學校作功課、讀圖書館裡各式各樣的課外書,這不也符合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的理想嗎?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及家長的閱讀習慣、帶動社區閱讀的風氣。當然這會增加學校的水電費支出、管理所需人力及校園安全、整潔維護的困難,然而若是一個德政且真能有益社會,應該可以尋求到有心人士的支援或採家長自行管理甚至自由樂捐的方式來達到目標。
二、 當學校體育館變成社區運動場、舞廳、演藝廳:
由上一個想法向下延伸,學校的各項設施都是國家建設之一,是離社區最近的一個文教機構,是否都該讓這些物能盡其用、地能盡其利呢?學校體育館晚上也可開放給社區人士來打籃球、作運動,更積極一點還可以辦活動(不一定得由學校來辦,社區的公益團體、有心人士都可以來申請或規劃辦理),家庭想辦生日舞會、個人想辦演唱會……當然這得將規則定好,不要活動辦完卻留下一大堆爛攤子讓學校來收捨。如此一來社區的正當休閒活動不也能更多采多姿又安全嗎?
三、 當學校視聽中心變成社區電影院:
學校視聽中心可以規畫一系列有益兒童學習、身心成長、親子家庭和樂的影片或卡通影片(同樣可由社區熱心人士來主導,影片也可由全社區來共同提供或學校已購買的教學影片中選取),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四、 當學校廚房變成社區高級餐廳:
學校廚房是否也可以採公辦民營的方式,開放給家長來招標,晚上社區人士來到學校,空地廣大停車方便,校園景色多美好還有童年的記憶,加上學校活動多采多姿,看電影、逛書店、聽演唱會、音樂會……人潮來了錢潮跟著來,這時來上一句香濃的咖啡或紅茶,配上可口的蛋糕,空中傳來優美的音樂,全家一起共度一個美好的夜晚,這樣的社區生活不也令人羡慕?
五、 當學校空地變成社區免費停車場:
當夜深人靜,人去樓空之時,諾大的校園立即成為社區免費的停車場,也許宜蘭停車問題還不是很嚴重,但是對台北這種一位難求的社區來說,這能為社區人士帶來多少的便利呢?當然若是大家搶著停,也許就該對停進來的車輛及車主做有效的管理,甚至收費也是很合理的作法,因為平時本來就要付停車費,或則即使找到停車位還得走一大段路才能回家,在學校停車又近又方便,當然若採自由樂捐或能獲得充份的金援,最好能採免費停車較好,畢竟學校是要展現真、善、美的地方不是嗎?可是也不能影響到教師上班時停車才行。
六、 當學校變成社區互助中心:
曾經看過一個網站在經營「工具互借」的事業,我在想學校也很適合來作這件事,由家長提供不常用到的工具,例如電鋸、推車……,只要有家長「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由學校來建立資料庫及統一放置(最好有義工能負起這個責任,學校找出適當的空間),社區人士可以上網查詢自己所需,然後來接孩子下課時順便將工具帶回,讓生活更便利。另外家長的專長也能互助,有些家長能文不能武、有些家長能武不能文,博士爸爸幫木工的孩子課後輔導、木工爸爸教醫生的孩子怎麼作木工…整個社區都是我們孩子的學習資源,這也算得上人盡其才吧!
七、 當學校成為社區最重要的生活空間:
總而言之,要讓學校成為社區人士最想來的地方,要讓學校成為社區最不可或缺的地點,如此一來,學校才能發揮它的影響力,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社區和學校才能結合為一體,學校為社區服務,社區來支持學校,在和諧的氣氛中為我們的孩子奠定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態度、學習環境,讓學校成為一所理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