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南澳鄉金岳國民小學100年申請補助
推展民族教育課程教學實施方案計畫
【編織歷史、舞出真我、網住國際、傳承創新】
─從傳承活動中發展Ryohen的民族教育課程
壹、 依據
一、「原住民族教育法」第14、15條暨「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第2條。
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9年11月4號原民教字第0990054933號函。
三、宜蘭縣政府99年11月11日府教學字第0990159835號函。
貳、計畫背景
一、學校與社區背景
(一)南澳鄉金岳村位於南澳北溪的右邊與鹿皮溪合流處西北方約一公里處的斜坡地。金岳村。金岳村由武塔社(Buta)與利有亨社(Ryohen)兩社所組成的。Buta是在1915年下山遷徙到現今金岳村部落,是最早在金岳的居民,而Ryohen因為天然災害的緣故,使得居民生活上大大的不便,於是在1958年遷入金岳部落與 Buta社同居住在一起,至此,行政地區改為金岳村,是國內知名「莎韻」的故鄉。
居民以農業、卡車司機、板模工以及臨時工為主要行業,家庭經濟較為拮据,其家庭結構漸趨隔為教養的結構,使得孩子最初的家庭較為薄弱,近年因經濟不景氣,低收入戶與家境困難大幅增多,也讓人口大量外移,生育率減少。
(二)學校佔地11,970平方公尺,教室樓地板總面積1,175.71平方公尺,人員編制少,行政工作負擔多。學校地處偏遠,現代文化刺激及社區資源略顯貧乏,但周遭自然環境資源豐富,除學校面海背山外,更有四區溫泉、金岳瀑布、原生植物園區等豐富自然景觀資源,而鄉公所原住民文化館、南澳高中原住民資源教室以及金岳部落社區營造等資源豐富,對於學校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活動有很大的幫助。
(三)本校學生共有59人,泰雅族籍學生59人,佔全校學生數的100﹪,全校教職員工數14人,原住民籍校長1位、教師10位、職員2位,工友1位,比例數為55﹪,其他族群教師對推展原住民文化傳承活動更是不遺餘力,相信在全校教職員工努力下,金岳國小的民族教育各項活動計畫一定能順利實施,並且完成各項計畫的目標。
(四)本校91年獲准成立「原住民資源教室」,多年以來舉辦各項社教及原住民文教活動,諸如舞蹈教學活動、泰雅傳統織布課程、串珠手工藝品課程、社區及學校母語教學活動、村校聯合運動會、七校原住民族教育活動聯合發表會等,均配合並落實於學校本位課程中進行教學活動。希望能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規劃及保存泰雅傳統文化之工作,發揮學校為社區文化中心之目標,並配合政府政策,蒐集、保存、展示泰雅族傳統文物,並與社區發展協會辦理各項社區文教活動,傳承重要文化資產,發揚泰雅文化教育資源及特色。
二、本校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之整體架構
本校研訂原住民教育活動課程,以【編織歷史、舞出真我、網住國際、傳承創新─從傳承中發展Ryohen的民族教育】為主題,從領域課程、彈性學習節數及校本課程結構(如下表附件一)等,持續推動民族教育課程。
本課程結構共分成四大主題,茲將主題及規劃理念分列如下:
(一)泰雅織布:聘請南澳村陳昭治負責人擔任織布講師,透過講師解說,孩童實地操作中,了解泰雅織布的原理與技巧,並能從欣賞自創作品中,培養孩童自信心的建立,進而產生族群認同的情感。環保編則聘請耆老及社區專長人士擔任講師,利用彈性節數及週三下午指導中、高年級學生實作練習,自創作品更是城鄉交流與迎賓時最佳伴手禮,藉此將泰雅傳統手工藝品推廣出去。(如附件二)
(二)泰雅族傳統舞蹈傳承與創新:由本校莊志強、鄭俐軍老師擔任講師,近幾年,參加原住民族E起舞動母語兒童歌舞劇比賽獲得不錯的的佳績,尤其今年2010年總決賽在11隊的強隊環伺之下,勇奪總冠軍。今年也參加宜蘭縣舞蹈獲得第一並代表縣參加全國性比賽。這樣亮麗的成績不僅為學校爭光,在課餘時更參與各項國際性交流活動,將泰雅傳統舞蹈文化對外展現交流,孩童更能從參與演出中獲得成就感,並對族群文化產生更大的認同感。(如附件三)
(三)民族教育人才培訓:結合學校民族資源教師,對部落耆老進行訪談,透過部落文化探訪等方式,體驗先民謀生技能與智慧應用,讓孩童從訪談中明白部落文化史,進而產生族群認同感,達到傳承部落文化的目的。(如附件四)
(四)民族教育課程數位化:利用網頁與部落格平台,建置民族教育資料的數位化,提供學校教師教學的媒材,活絡與融入於課程之中。
附件一
金岳國小學校課程發展設計架構表
附件二
民族教育活動融入各年級領域課程課程表—-泰雅織布
年級 | 領域課程 | 單元名稱 | 小單元 名 稱 | 結合部落資源 或文化特色 | 融入議題 | 課程主軸 或主題 |
一 | 數學領域 | 單元七 | 認識圖表 | 泰雅圖騰 泰雅傳統織布 | 環境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二 | 數學領域 | 單元八 | 平面、直線和角 | 泰雅傳統織布 | 生涯發展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三 | 數學領域 | 單元四 | 加減法的應用 | 泰雅傳統織布 納來麻谷工作坊 | 生涯發展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四 | 數學領域 | 單元五 | 畫角和量角度 | 部落建築泰雅圖騰 泰雅傳統織布 | 環境教育 生涯發展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五 | 數學領域 | 單元九 | 線對稱圖 形 | 泰雅傳統織布 納來麻谷工作坊 | 生涯發展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六 | 社會領域 | 單元五 | 第一課 工作與成就 | 泰雅傳統織布與環保編 原住民工作坊 | 生涯發展教育 | 籐編織布/yaki的秘技 |
附件三
民族教育活動融入各年級領域課程課程表—-泰雅族傳統舞蹈傳承與創新
年級 | 領域課程 | 單元名稱 | 小單元 名 稱 | 結合部落資源 或文化特色 | 融入議題 | 課程主軸 或主題 |
一 | 健康與體育領域 | 單元二 | 活動三 輕鬆來運動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 環境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二 | 生活領域 | 單元三 | 活動三 聲音的遊戲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 環境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三 | 藝術與人文領域 | 單元三 | 活動三 聲音的探索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泰雅舞蹈與歌謠 | 環境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四 | 藝術與人文領域 | 單元二 | 活動二 舞蹈的節奏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泰雅舞蹈與歌謠 | 環境教育 生涯發展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五 | 藝術與人文領域 | 單元一 | 活動二 大自然的樂章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泰雅舞蹈與歌謠 | 環境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六 | 健康與體育領域 | 單元六 | 活動一 原住民舞蹈之美 | 泰雅木琴 泰雅木鼓 泰雅舞蹈與歌謠 | 資訊教育 | 舞動祖韻– 泰雅族『夢夢夢』傳統舞蹈訓練 |
附件三
民族教育活動融入各年級領域課程課程表—-民族教育人力培訓
年級 | 領域課程 | 單元名稱 | 小單元 名稱 | 結合部落資源或文化特色 | 融入議題 | 課程主軸 或主題 |
一 | 生活領域 | 單元一 | 活動一 認識你真好 | 金岳瀑布 金岳莎韻之鐘 鄉公所文物館 社區發展協會 |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二 | 生活領域 | 單元一 | 活動二 見到你真好 | 原生植物園區 鄉公所文物館 社區發展協會 | 環境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三 | 綜合領域 | 單元二 | 活動一 家中長輩的話 | 原生植物園區 鄉公所文物館 社區發展協會 |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家政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四 | 社會領域 | 單元一 | 第一課 家鄉的名稱與位置 | 鄉公所文物館 四區溫泉 部落耆老 | 環境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五 | 社會領域 | 單元五 | 第二課 居住環境與生活方式 | 鄉公所文物館 四區溫泉 部落耆老 | 環境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六 | 綜合領域 | 單元一 | 活動一 興趣專長大家談 | 金岳瀑布 傳統技藝競賽 鄉公所文物館 部落耆老 | 生涯發展教育 | 尋根溯源/地方產業/耆老訪談 |
附件四
民族教育活動融入各年級領域課程課程表–民族教育課程數位化
年級 | 領域課程 | 單元名稱 | 小單元 名稱 | 結合部落資源或文化特色 | 融入議題 | 課程主軸 或主題 |
一 | 社會領域 | 單元一 | 部落史源流 | 社區發展協會 部落耆老 | 環境教育 民族教育 | 數位英雄/網住你我/資訊護照 |
二 | 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 | 單元二 | 部落格製作與建製文件 | 社區發展協會 部落耆老 | 資訊教育 | 數位英雄/網住你我/資訊護照 |
三 | 社會領域 | 單元三 | 文獻收集與寫作 | 鄉公所文物館 社區發展協會 部落耆老 | 環境教育 | 數位英雄/網住你我/資訊護照 |
四 | 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 | 單元四 | 族語教學數位化 | 社區發展協會 部落耆老 | 資訊教育 | 數位英雄/網住你我/資訊護照 |
五 | 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 | 單元五 | 泰雅舞蹈教學數位建製 | 社區發展協會 部落耆老 | 資訊教育 | 數位英雄/網住你我/資訊護照 |
參、計畫內容
一、計畫名稱與內容
項目 | 內容 | |||
一、計畫名稱 | 編織過往、串起夢想、舞出自信─從傳承中發展Ryohen的民族教育 | |||
二、計畫目標 | 一、由織布與環保編的教學中,熟練製作步驟與過程。 二、學習傳統舞蹈並研發創新,展現出泰雅舞蹈之美。 三、從耆老訪談到部落探究中,能了解部落認同族群。 四、研發並充實民族教育課程,強化部落族群自信心。 | |||
三、辦理單位 | (一)主辦單位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
(二)協辦單位 | 宜蘭縣政府教育處 | |||
(三)專案管理單位 | 國立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 |||
(四)輔導單位 |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 |||
(五)執行單位 | 宜蘭縣金岳國民小學 | |||
四、執行單位 | (一)地址 |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金岳路2號 | ||
(二)網址 | ||||
(三)電話 | 03-9981636 | |||
(四)傳真 | 03-9982485 | |||
(五)計畫聯絡人 | 教導主任 陳國傑 | |||
五、計畫架構、參與人數與期程 | 教學活動 | 參與人數 | 辦理期程 | 備註 |
泰雅織布與籐編 | 中、高年級女生織布21人。 中、高年級男生環保編16人。 | 100年3月1日至11月30日,融入課程中實施。 | 外聘教師、校內老師擔任教學 | |
泰雅族傳統舞蹈傳承與創新 | 本校中、高年級學生約28人 | 100年3月1日至11月30日,融入課程中實施外,利用每週三天課餘時間實施教學 | 外聘教師、校內老師擔任教學 | |
民族教育課程數位化、課程教材或教之編撰或研發 | 本校1-6年級學生58人 | 100年3月1日至11月30日,結合學校本位與領域課程時間實施 | 外聘教師、校內老師擔任教學 | |
民族教育人力資源培訓 | 本校1-6年級學生58人 | 100年3月1日至11月30日,結合學校本位與領域課程時間實施 | 外聘教師、校內老師擔任教學 | |
六、申請金額 | 71,000元 |
二、分工、職掌及人力團隊
(註:電子郵件帳號將作為專管單位持續提供相關訊息之用)
職稱 | 姓名 | 族籍 | 年資 | 專長 | 工作項目 | 電子郵件 |
校長 | 周文明 | 泰雅 | 20 | 原住民 文 化 | 檢核計畫內容、督導計畫執行及經費支用。 | aming@ilc.edu.tw |
教導主任 | 陳國傑 | 漢族 | 13 | 資訊 | 1.規劃並執行課程內容。 2.執行成果彙集集。 | as@ilc.edu.tw |
總務主任 | 卓敏賢 | 泰雅 | 21 | 舞蹈 | 1.經費執行相關事宜 2.各項總務支援事項 3.執行舞蹈課程內容與教 學實施 | began@ilc.edu.tw |
教務組長 | 鄭愛玲 | 阿美 | 13 | 自然 生態 | 1.規劃並執行課程內容。 2.執行計劃相關事宜。 | irenejang823@ilc.edu.tw |
支援教師 | 卓秋美 | 泰雅 | 民族 教育 | 1.撰寫民族教育計畫書 2.協助執行課程內容 | iwan442@yahoo.com.tw | |
內聘教師 | 莊志強 | 泰雅 | 8 | 舞蹈 | 執行舞蹈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 | lokahtayal@ilc.edu.tw |
內聘教師 | 鄭俐軍 | 排灣 | 3 | 舞蹈 | 執行編織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 | kalalu17@gmail.com |
外聘教師 | 陳昭治 | 泰雅 | 環保編、織布 | 執行編織課程內容與教學實施 | ||
外聘教師 | 部落 耆老 | 泰雅 | 部落 文史 | 指導部落文史 |
三、與部落文化資源之連結
(一)南澳鄉行政區域圖
(二)部落相關文化資源
目前金岳部落有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在理事長廖珍琴不遺餘力的推展原住民文化活動下,雖然才剛運作不久,但卻已為社區帶來無限生機,除有社區舞蹈班、織布班等組織與團體,在社區總體營造也已看見成果,協會除與學校配合密切,辦理各項部落活動外,也熱切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學校對於鄉公所辦理的狩獵祭與各項民族教育活動,社區所辦理的耆老座談,更是積極派員參加。學校希望在執行民族教育活動計劃下,能傳承泰雅族傳統的文化內涵,並喚起學童對於先民生活形態的記憶,產生族群認同感,最後能自發的去維護並將其發揚光大,這樣才能達成學校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活動各項實施方案的目的。
四、經費需求(如附件五)
五、訪視輔導與成效考核
(一)活動進行前與分區輔導單位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聯繫,邀請參與活動並實地輔導。
(二)期末必須出席分區輔導單位主辦之期末成果評鑑會議。
(三)分區輔導單位必要時得召開協調會議。
(四)計畫執行完竣後一個月內將計畫成果報告書(並製作成光碟,內含計畫書、教案、活動照片等資料),報送各縣市政府主管單位一份俾便核銷,並備一份於分區期末成果評鑑會議中報告。
六、預期效益
(一)蒐集文獻、文物,及學生作品,充實豐富民族資源教室,提供社區人士和結合鄉未來觀光發展,發揮資源教室之功能。
(二)藉由學童操作體驗教學,達到認識文化,進而強化及落實文化傳承之效果,對傳統文化之傳承,奠定良好之基礎。
(三)參加校外表演及體驗活動,增長學童表演學習機會,提昇學童成就感,建立原住民學生自信心;並瞭解多元文化和尊重自己文化。
(四)與社區人士配合共同探究生態和歷史文化性教育活動,協助學童認識部落之根,瞭解勤奮合作分享重倫理之泰雅之美德。
肆、近三年推動民族教育活動實績
一、99年度:
1. 參加活力2010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母語歌舞劇競賽決賽第一名。
2.參加宜蘭縣九十九學年度民族舞蹈比賽,榮獲國小乙組優等,代表宜蘭縣參加全國比賽。
3.參加活力2010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母語歌舞劇競賽北區決賽第一名。
二、98年度:
1.參加活力2009 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母語歌舞劇競賽總決賽第四名
2.參加由東元文教基金會所辦理全國原住民兒童之夜表演。
3.獲邀至廣州文化交流活動。
三、97年度:
1.參加活力2008 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母語歌舞劇競賽北區第一名及總決賽第一名 。
2.獲全國教育會邀請,參加2008發現校園教育博覽會動態演出
伍、本計畫陳校長核可後,報宜蘭縣政府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申請經費實施,修正時亦同。